《溧阳秋霁》
时间: 2025-01-25 18:25: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
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
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
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
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
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雨还未停,依然萧条地打在门阶上。
星星点点的白发在秋天的情怀中显得更为明显。
老朋友半数已离去,心中感情突然变得疏远。
即便泉水充盈,我也害怕醉酒,宦海之中让我感到如同在斋戒。
高贵的客人住在华美的池塘边,
而我住在荒凉的山崖之下。
我敲响高处的钟声,想要占卜生机,
却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
注释:
- 晚雨:指晚上下的雨,象征着秋天的萧瑟。
- 激前阶:激是打击之意,前阶指门前的台阶,意为雨水打湿了台阶。
- 星星满衰鬓:指白发如星,暗示年老。
- 耿耿入秋怀:耿耿者,明亮的样子,入秋怀表达内心的秋天情怀。
- 旧识:老朋友。
- 饱泉:指水泉充盈。
- 惕宦肃如斋:惕,即警惕;宦,指官场;肃如斋,表示心境清净如同修斋。
- 叩高占生物:敲响高处的钟声,意在占卜未来。
- 龃龉回难谐:龃龉,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难谐,表示难以调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天台,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著称,尤其在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秋季,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晚雨的萧瑟、白发的增多、老友的离去,皆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思索。
诗歌鉴赏:
《溧阳秋霁》是孟郊在唐代的作品,透过清晨的雨景,营造出了浓厚的秋意氛围。诗中开篇的“晚雨晓犹在”,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更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雨滴打在前阶,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忧愁。
接下来的“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则通过白发暗喻了作者的年华已逝,内心对秋天的感怀愈加深厚。秋天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凋零与思念,而这一点在孟郊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则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疏远,昔日的朋友已逐渐离去,内心的情感也随之变得陌生。这种人情冷暖的感受,进一步加重了秋天的凄凉感。
后面的“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警惕与对清净生活的渴望。在充盈的泉水面前,诗人却恐惧沉醉于官场的纷争,强调了内心的清白与宁静。
最后两句“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通过对比展现了身份的差异和内心的孤独。即便身处不同的环境,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却依然难以调和,最终形成一种无奈的现实感。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纯净生活的向往,是一首极具哲理的诗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晚雨晓犹在:描绘清晨的雨尚未停,营造出一种沉闷的氛围。
- 萧寥激前阶:雨声萧萧,表现诗人的孤独与无奈。
- 星星满衰鬓:白发如星,暗示诗人年华已逝,增添了秋天的凄凉。
- 耿耿入秋怀:内心的情感随着秋天的到来变得更加清晰。
- 旧识半零落:老朋友渐渐散去,反映人际关系的疏远。
- 前心骤相乖:心情与往日的朋友关系急速疏远,增添了孤独感。
- 饱泉亦恐醉:尽管生活富足,仍然害怕沉醉于官场的纷扰。
- 惕宦肃如斋:对官场的警惕,渴望内心的清净。
- 上客处华池:高贵的客人住在华丽的池边,显示出身份的悬殊。
- 下寮宅枯崖:自己住在荒凉的山崖,凸显孤独与落寞。
- 叩高占生物:敲响高处的钟声,想要探求未来的生机。
- 龃龉回难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表现了人生的复杂。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星星满衰鬓”比喻白发,生动形象。
- 对仗:如“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雨声仿佛与诗人心灵相通,营造出一种情感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对旧友的怀念与对清净生活的追求,传递出一种深邃而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雨:象征孤独与忧伤。
- 秋怀:代表对过往的思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 旧识:暗示人际关系的流逝。
- 饱泉:象征富足却又感到空虚的内心。
- 华池与枯崖:对比表现身份的差异与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晚雨晓犹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忧伤
D. 兴奋 -
“星星满衰鬓”中,“星星”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星空
B. 白发
C. 老朋友
D. 秋天 -
诗中提到的“华池”与“枯崖”象征了什么?
A. 财富与贫穷
B. 美丽与丑陋
C. 高贵与卑微
D. 幸福与痛苦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其情感更倾向于宁静与和谐,孟郊的诗则偏向于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孟郊诗集注释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