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雨寄北
作者: 李商隐 〔唐代〕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白话文翻译:
你问我何时归来,我却没有确切的日期。
巴山的夜雨使秋天的池塘水位上涨。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剪烛共话,
再回忆巴山的夜雨呢?
注释:
- 君:这里指“你”,是对朋友或爱人的称呼。
- 归期:回家的日期。
- 未有期:没有确定的日期。
- 巴山:指巴蜀地区的山脉,常用来代指四川。
- 夜雨:夜晚下的雨,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涨秋池:秋天的池塘因雨水而上涨,暗示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变化。
- 共剪西窗烛: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形象地描绘出温馨的团聚场景。
- 却话巴山夜雨时:再谈论巴山的夜雨,表明对过往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他以其深邃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修辞手法而闻名,诗风往往带有隐晦和哀伤的色彩。李商隐生活在动荡的时代,政治腐败、战乱频仍,使他的诗歌中常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夜雨寄北》作于李商隐身处晚唐动荡之际,诗人因仕途不顺而远离故乡,寄情于夜雨,表达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与对团聚的渴望。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交织,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诗歌鉴赏:
《夜雨寄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绘了思念之情。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直接点出主题,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无奈。接下来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则以自然景象映衬内心的情感,夜雨使池水上涨,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情感的寄托,通过自然反映出孤独与忧伤。
“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团聚的渴望,剪烛共话的场景浓郁而温馨,仿佛在描绘一个理想中的温暖夜晚。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情感愈加深厚。在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不禁回忆起过去的点滴,显示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魅力,情感真挚而深沉,令人感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问归期未有期:直接引入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归期的期待却无奈地没有答案。
- 巴山夜雨涨秋池:将自然环境与内心情感结合,营造出一种愁苦的氛围。
- 何当共剪西窗烛:描绘理想团聚的场景,反映出强烈的愿望和渴望。
- 却话巴山夜雨时:再谈往事,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情绪。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夜雨”比作思念的寄托。
- 拟人:雨水“涨”池,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前后句的结构对称,加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团聚的渴望,展现了李商隐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情感深沉而细腻,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雨:象征思念和孤独,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巴山:代表故乡和过去的美好时光。
- 秋池:暗示时光流逝和内心的变化。
- 西窗烛:象征温暖的团聚和人际关系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夜雨寄北》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李商隐
D. 白居易 -
诗中“巴山”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浙江
B. 四川
C. 广东
D. 湖南 -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战争的反思
D. 对生活的享受 -
诗中提到的“西窗烛”象征着什么? A. 离别
B. 团聚
C. 伤痛
D. 朝霞
答案:
- C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春望》 - 杜甫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诗词对比: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对离散的思念和对家国的忧虑,但李商隐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而杜甫则在更大范围内表现对国家的关怀和忧虑。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情感诉求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词解析》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