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白话文翻译:
青山朦胧,水流绵延,秋天已尽,江南的草还未凋谢。二十四座桥在明月下的夜晚,那个美丽的女子又在哪里教人吹箫呢?
注释:
- 青山隐隐:青色的山脉隐约可见。
- 水迢迢:水流绵延,形容水流很远。
- 秋尽:秋天已经结束。
-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风景秀丽。
- 草未凋:指秋天虽然已尽,但江南的草地仍未枯萎。
- 二十四桥:指扬州的二十四桥,是著名的风景名胜。
- 明月夜:指月光明亮的夜晚。
- 玉人:指美丽的女子。
- 教吹箫:教人演奏箫,箫是一种传统乐器。
典故解析:
“二十四桥”是扬州的一处著名景点,诗中提到的明月和箫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浪漫的氛围。这个桥的名称来源于当地的历史和传说,反映了诗人对美景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樽吾,晚唐诗人,以其诗风清丽、情感细腻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写江南的美景和人情风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牧任扬州判官期间,诗人在此期间对扬州的景色和人文情怀产生了深刻的感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诗歌鉴赏:
《寄扬州韩绰判官》是杜牧的一首经典七言绝句,展现了他对江南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青山隐隐水迢迢”的描写,呈现出江南山水的迷离之美,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意境。接着,通过“秋尽江南草未凋”,表达了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最后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引出了诗人对美丽女子的幻想,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明月之下,听到箫声轻轻飘来。整首诗体现了杜牧对江南风光的热爱,也流露出他对生活、对美好的渴望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青山隐隐水迢迢:此句描绘了青山和水流的景象,青山朦胧,水势绵延,给人一种遥远和神秘的感觉。
- 秋尽江南草未凋:秋天已经过去,但江南的草地仍然绿意盎然,反映了江南温暖的气候和生机。
- 二十四桥明月夜:描写了在明亮的月夜中,二十四座桥的美丽景象,渲染了浪漫的气氛。
- 玉人何处教吹箫:表达了对美丽女子的思念与追寻,诗人想知道她在哪里教人吹箫,传达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景色比作朦胧,增强了画面的诗意。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青山、水流、明月、玉人等意象交织,构成了诗的美丽画面,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青山:象征着自然的美与宁静。
- 水:象征着流动的时间和生命的延续。
- 二十四桥:代表着人文景观,充满历史感。
- 明月:象征着纯洁与美好,常与思念相连。
- 玉人:象征着理想中的美丽与爱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山隐隐水迢迢”中的“隐隐”意指: A. 清晰可见
B. 朦胧不清
C. 高耸入云
D. 风景如画 -
“玉人何处教吹箫”中的“玉人”指的是: A. 一位诗人
B. 一位美丽的女子
C. 一位音乐家
D. 一位画家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但杜甫的诗更多反映了战乱带来的苦痛,而杜牧则强调了爱情与美景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杜牧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