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摄山栖霞寺诗并序》
时间: 2025-01-11 05:58: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霢霂时雨霁,清和孟夏肇。栖宿绿野中,登顿丹霞杪。敬仰高人德,抗志尘物表。三空豁已悟,万有一何小。始从情所寄,冥期谅不少。荷衣步林泉,麦气凉昏晓。乘风面泠泠,候月临皎皎。烟崖憩古石,云路排征鸟。披径怜森沈,攀条惜杳袅。平生忘是非,朽谢岂矜矫。五净自此涉,六尘庶无扰。
白话文翻译:
细雨过后天放晴,初夏时节气候宜人。在绿野中栖息,在丹霞山顶上下行走。敬仰高尚人的品德,超脱尘世的志向。对佛教的“三空”已有领悟,万物相比之下显得多么渺小。从情感的寄托开始,深信冥冥中的期许不少。穿着荷衣漫步林泉,麦田的气息带来凉爽,从早到晚。乘着风感受清凉,等待月亮皎洁升起。在烟雾缭绕的崖边休息古石上,云路上排着远行的鸟。沿着小径怜爱深沉的森林,攀折枝条珍惜远去的轻柔。一生中忘却是非,自然凋谢岂需自夸。从此涉足清净之地,六尘(佛教中的六种感官烦恼)几乎不再干扰。
注释:
- 霢霂:细雨。
- 清和:气候宜人。
- 孟夏:初夏。
- 丹霞:红色的山崖。
- 三空:佛教术语,指空、无相、无愿。
- 万有:指万物。
- 荷衣:用荷叶制成的衣服,比喻隐士的服饰。
- 麦气:麦田的气息。
- 泠泠:清凉的样子。
- 皎皎:明亮。
- 五净:佛教术语,指五种清净。
- 六尘:佛教术语,指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感官烦恼。
诗词背景:
作者江总,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初夏时节游历栖霞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高人德行的敬仰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的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中,“霢霂时雨霁”一句,既描绘了雨后的清新,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敬仰高人德,抗志尘物表”则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体现了南北朝时期隐逸诗的特点。
诗词解析:
- “霢霂时雨霁,清和孟夏肇”:描绘了雨后的清新和初夏的宜人气候,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氛围。
- “敬仰高人德,抗志尘物表”: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敬仰和对尘世的超脱,体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 “三空豁已悟,万有一何小”:诗人通过对佛教“三空”的领悟,认识到万物的渺小,进一步强化了对尘世的超脱。
- “荷衣步林泉,麦气凉昏晓”:通过对隐士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 “平生忘是非,朽谢岂矜矫”: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是非的忘却和对自然凋谢的接受,体现了诗人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 霢霂:细雨,象征清新和宁静。
- 清和:宜人的气候,象征和谐。
- 丹霞:红色的山崖,象征壮丽。
- 荷衣:隐士的服饰,象征清净。
- 麦气:麦田的气息,象征自然和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三空”指的是什么? A. 空、无相、无愿 B. 空、无我、无物 C. 空、无色、无声 D. 空、无形、无味
-
诗中的“荷衣”象征什么? A. 隐士的服饰 B. 贵族的服饰 C. 士兵的服饰 D. 商人的服饰
-
诗中的“六尘”指的是什么? A. 色、声、香、味、触、法 B. 色、声、香、味、触、心 C. 色、声、香、味、触、意 D. 色、声、香、味、触、境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和自然景色的美丽。
诗词对比: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与江总的《游摄山栖霞寺诗并序》:两者都表达了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但陶渊明的作品更多地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而江总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对高人德行的敬仰和对尘世的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选》
- 《陶渊明诗集》
- 《王维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