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七国吟》
时间: 2025-01-11 10:13: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观七国吟 邵雍 〔宋代〕
当其末路尚纵横,仁义之言固不听。 肯谓破齐存即墨,能胜坑赵尽长平。 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 加以苏张掉三寸,扼喉其势不俱生。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七国的末路,尚且纵横捭阖,仁义的言论固然不被听取。 难道说破齐国、保存即墨,就能战胜坑杀赵国、尽灭长平吗? 清晨见到鬼怪并不奇怪,白日里杀人又有什么值得惊奇的。 再加上苏秦、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扼住喉咙的形势下,双方都不能共存。
注释:
- 纵横:指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如苏秦、张仪等,他们主张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
- 仁义之言:指儒家提倡的仁义道德。
- 破齐存即墨:指战国时期齐国的即墨城被围困,但最终得以保存。
- 坑赵尽长平:指秦国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坑杀赵军四十余万。
- 苏张掉三寸:指苏秦、张仪的辩才,三寸不烂之舌。
- 扼喉其势不俱生:形容形势危急,双方不能共存。
诗词背景: 邵雍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多以哲理见长,此诗通过对战国七雄末路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道德的沦丧。诗中提到的苏秦、张仪是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他们的外交策略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战国末期混乱局势的描绘,表达了对仁义道德沦丧的忧虑。诗中“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一句,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麻木。最后提到苏秦、张仪的辩才,暗示了在这种混乱局势下,即使是能言善辩的纵横家也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情感深沉,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首句“当其末路尚纵横”,点明了战国末期的混乱局面,纵横家的策略仍在继续。
- “仁义之言固不听”,指出在这种局势下,仁义道德的言论无人听取。
- “肯谓破齐存即墨,能胜坑赵尽长平”,通过历史事件的对比,强调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意义。
- “清晨见鬼未为怪,白日杀人奚足惊”,用夸张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麻木。
- “加以苏张掉三寸,扼喉其势不俱生”,最后提到苏秦、张仪的辩才,暗示了在这种混乱局势下,即使是能言善辩的纵横家也无法改变最终的命运。
意象分析:
- “清晨见鬼”:象征着社会的混乱和人们的恐惧。
- “白日杀人”: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无序。
- “苏张掉三寸”:象征着辩才和策略,但也暗示了策略的无力。
互动学习:
-
诗中提到的“破齐存即墨”是指哪两个历史事件? A. 齐国被秦国攻破,即墨城得以保存 B. 齐国攻破赵国,即墨城被围困 C. 齐国攻破燕国,即墨城得以保存 D. 齐国被赵国攻破,即墨城被围困 答案:A
-
诗中的“坑赵尽长平”是指哪场著名的战役? A. 长平之战 B. 邯郸之战 C. 巨鹿之战 D. 马陵之战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苏张掉三寸”是指哪两位历史人物? A. 苏秦、张仪 B. 苏武、张良 C. 苏洵、张载 D. 苏辙、张九龄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战国策》:详细记载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策略和历史事件。
- 《史记》:司马迁所著,详细记载了战国时期的历史。
诗词对比:
- 《七发》:同样是描述战国时期的混乱局势,但更多地强调了文人的无奈和悲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邵雍集》:收录了邵雍的诗文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思想和风格。
- 《战国策》: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外交策略。
- 《史记》: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