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犹忆儿时共酒杯,
今看灵骨琐苍苔。
只应解化元非死,
万一排空为我来。
白话文翻译:
我依然记得小时候一起喝酒的情景,如今在这里看着这些灵魂的遗骨和苍苔,想必这只是解脱的转化,根本不是死去的终结。如果有一天能够破空而来,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注释:
- 犹忆:仍然记得。
- 儿时:指童年时期。
- 酒杯:酒器,引申为饮酒聚会的情景。
- 灵骨:指亡者的遗体或骨骸。
- 琐苍苔:琐:细小,苍苔:长满苔藓的石头,形容环境的荒凉。
- 解化:解脱和转化。
- 元非死:并非真正的死亡。
- 万一:如果有一天。
- 排空:超越空无,意指破空而来。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明显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对生命、死亡和灵魂解脱的哲思,类似于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强调生死轮回和灵魂的再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壁是宋代的诗人,生于动荡的年代,受其时代影响,诗风常带有感伤和哲思。他的作品多关注人生命运和自然的变化,情感细腻而深邃。
创作背景:
《凌丹亭》创作于一个回忆与思索的时刻,诗人通过对儿时的回忆,表达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反映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灵魂解脱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四句,展现了深刻的生命哲理和情感。开篇便引入了对童年饮酒的回忆,营造了一种温馨而怀旧的气氛,显示了诗人与逝去时光的依依不舍。第二句转而描绘了现在的景象,灵骨与苍苔的对比,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诗人的思考与追问,提到的“解化”与“元非死”暗示了诗人对生死观的独特理解,表明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存在的形式。最后一句“万一排空为我来”,则流露出诗人对理想和灵魂超脱的渴望,表达了希望与追寻,给整首诗增添了光明的色彩。
整体来看,这首诗运用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深刻地揭示了人对生命、死亡和灵魂的思考,是一首充满哲理感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犹忆儿时共酒杯:描绘了诗人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强调了与友人共同饮酒的欢乐。
- 今看灵骨琐苍苔:对比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孤寂,体现了生命的短暂和逝去。
- 只应解化元非死:表达了对生命轮回和灵魂解脱的理解,认为死亡并非终结。
- 万一排空为我来:诗人希望能够超越生死,达到一种更高的存在状态。
修辞手法:
- 对比:过去的欢乐与现在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比喻:将死亡比喻为解脱,暗示生命的转化。
- 象征:灵骨与苍苔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生命与死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及对灵魂解脱与再生的思考,映射出一种哲学思考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酒杯:象征着友谊与欢乐的时光。
- 灵骨:象征死亡与生命的终结。
- 苍苔:象征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排空:象征超越生死的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共酒杯”象征着什么?
- A. 友谊
- B. 竞争
- C. 忘却
- D. 遗憾
-
“灵骨琐苍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伤感
- C. 无所谓
- D. 愤怒
-
该诗的主题主要涉及什么?
- A. 爱情
- B. 友谊
- C. 生死
- D. 旅行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关注饮酒和人生的哲学思考,但更显豪放与洒脱。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壁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