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姑孰城楼》

时间: 2025-04-27 09:17:35

丹阳城接大江流,雉堞犹余六代秋。

《白纻歌》随元子去,青山名为谢公留。

楼台迤逦轻烟合,吴楚微茫落照浮。

最喜女墙吟眺处,鸣榔声动见渔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姑孰城楼
韦谦恒 〔清代〕
丹阳城接大江流,
雉堞犹余六代秋。
白纻歌随元子去,
青山名为谢公留。
楼台迤逦轻烟合,
吴楚微茫落照浮。
最喜女墙吟眺处,
鸣榔声动见渔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丹阳城的壮丽景色。丹阳城临近长江,依稀还能看到六代的遗迹。白纻歌声随元子飘去,青山则以谢公的名义留存。楼台蜿蜒,轻烟缭绕,吴楚两地在落日的映照下显得朦胧而迷离。最让我喜欢的是在女墙吟唱眺望的地方,听见榔声阵阵,隐约可以看到渔舟在水面上荡漾。

注释:

  • 丹阳城:指现今的丹阳,历史悠久,曾为重要军事和经济中心。
  • 大江流:指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
  • 雉堞:古城墙,雉堞是城墙上用来防守的部分。
  • 白纻歌:白色的纻衣,象征着歌舞的美丽。
  • 元子:指元稹,唐代著名诗人。
  • 谢公:谢安,东晋名士,因其诗作而闻名于世。
  • 楼台迤逦:指楼台蜿蜒曲折的样子。
  • 吴楚:指吴地和楚地,古代地名,代表南方的两大文化区域。
  • 鸣榔声:指用榔头敲打的声音,常见于渔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谦恒,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其作品多以山水景物和人文情怀为主题,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韦谦恒登上姑孰城楼之际,受到周围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古城丹阳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开篇的“丹阳城接大江流”勾勒出城与江水的亲密关系,展现出一种开阔而又深邃的场景。接下来的“雉堞犹余六代秋”则引入了历史的厚重感,诗人似乎在感叹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积淀。

“白纻歌随元子去,青山名为谢公留”中,元稹的歌声与谢公的名山交相辉映,加深了诗中人文情怀的厚度,体现了诗人与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联系。此处的细腻描写让人感受到,尽管歌声已经随风而去,但青山依旧,文化的传承永不消逝。

“楼台迤逦轻烟合”描绘出一种朦胧而又富有诗意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要沉醉在这美丽的自然中。“吴楚微茫落照浮”则是诗人的情感升华,夕阳下的吴楚两地,显得模糊而又浪漫,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怀旧。

最后一联“最喜女墙吟眺处,鸣榔声动见渔舟”将视线拉回到了诗人的主观体验中,强调了诗人对当下美好瞬间的珍惜。鸣榔声与渔舟的描写,使整个画面生动起来,给人以悠远的回响,令人向往那份宁静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丹阳城接大江流:描绘了丹阳城的地理位置,强调了城与江的紧密联系。
  2. 雉堞犹余六代秋:历史的沉淀感,提示人们对往昔的追忆。
  3. 白纻歌随元子去:歌声的消逝,唤起对文化传承的思考。
  4. 青山名为谢公留:以山留名,传递着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5. 楼台迤逦轻烟合:描写自然景观的美丽,展现诗人的审美情趣。
  6. 吴楚微茫落照浮:夕阳下的朦胧,渲染出一幅梦幻般的画面。
  7. 最喜女墙吟眺处:表达诗人对美好景致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8. 鸣榔声动见渔舟:通过音响与视觉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生动的生活气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纻歌”比喻优美的歌声,富有诗意。
  • 对仗:如“青山名为谢公留”与“白纻歌随元子去”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让自然景物具有生动的情感,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丹阳城:象征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传承。
  • 大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白纻歌:象征美好的人文情怀。
  • 青山: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
  • 楼台:象征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与向往。
  • 鸣榔声:象征生活的气息与人间的温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丹阳城接大江流,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南京
    • B. 丹阳
    • C. 上海
    • D. 武汉
  2. “白纻歌随元子去”中的“元子”指的是哪位诗人?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元稹
    • D. 白居易
  3. 下列哪一句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怀?

    • A. 最喜女墙吟眺处
    • B. 雉堞犹余六代秋
    • C. 青山名为谢公留
    • D. 鸣榔声动见渔舟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韦谦恒《登姑孰城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都描绘了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色,但韦谦恒更侧重于历史文化的感悟,而王之涣则强调自然风光的雄伟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韦谦恒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