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送别衡阳夫人
草绿西园,啼莺留得神仙住。
挪花搓絮。同把春光度。
忽赋归与,蓦起愁千缕。
斜阳暮。凄凄烟树。
遮断孤帆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草地绿意盎然,西园中黄莺啼鸣,仿佛留住了神仙的驻足。花儿被轻轻挪动,绵绵的柳絮飘飞,大家共同度过这美好的春光。忽然之间,离别的愁绪涌上心头,仿佛有千丝万缕的愁苦。黄昏的斜阳下,烟雾缭绕的树林显得凄凉,孤舟在远处被遮挡,难以再见。
注释:
- 草绿西园:西边的园子里青草变绿,形象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景象。
- 啼莺留得神仙住:黄莺的啼鸣声似乎让神仙驻足,这里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自然以灵性。
- 挪花搓絮:挪动花朵,搓动柳絮,描绘春天的柔情。
- 忽赋归与:忽然想起离别,引发内心的愁苦。
- 斜阳暮:夕阳西下,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临近。
- 凄凄烟树:烟雾缭绕的树林,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遮断孤帆处:孤舟在远方被遮挡,象征离别的无奈与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贞仪,清代词人,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优美的词风著称。她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离别情感,常常透出一抹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送别衡阳夫人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的美景与离别的愁绪,展现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生活的感悟。衡阳作为地名,承载着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诗歌鉴赏:
这首词以春天的美景作为背景,融合了离别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词的开头以“草绿西园,啼莺留得神仙住”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仿佛是在描绘一个理想的生活状态。然而,随着词意的发展,离别的愁绪逐渐浮现。诗人通过“忽赋归与,蓦起愁千缕”表达了内心的复杂感受,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又有对离别的无奈与伤感。
词的结尾以“遮断孤帆处”结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孤帆的遮挡象征着离别的痛苦和前路的迷茫。整首词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春天的美丽与离别的悲伤,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草绿西园:描绘了春天的生机,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啼莺留得神仙住:通过黄莺的鸣叫,传达出一种超脱的美感。
- 挪花搓絮:细腻的描写春天的温柔,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 忽赋归与:带出离别的突然性,情感的转折。
- 蓦起愁千缕:愁绪如千丝万缕,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 斜阳暮:暗示时间的流逝,离别的临近。
- 凄凄烟树:营造出凄凉的氛围,增添了离别的情感。
- 遮断孤帆处:象征着离别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如“啼莺留得神仙住”,赋予自然以生命。
- 比喻:用“千缕”来形容愁绪,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以春天的美景为背景,展现了离别时的伤感与不舍,传达了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惜,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草绿:象征生命力与希望。
- 啼莺:象征自然的美与和谐。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临近。
- 孤帆:象征离别的孤独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草绿西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a) 秋天
b) 冬天
c) 春天 -
“蓦起愁千缕”中的“千缕”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 快乐
b) 愁苦
c) 美好 -
诗人在描述离别时,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
- c) 春天
- b) 愁苦
- b) 拟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蝶恋花·花落水流红》
诗词对比:
- 范贞仪 vs. 李清照:两位词人都擅长描写离别情感,但范贞仪的词更侧重于春天的景象与离别的交融,而李清照则常常通过个人的情感体验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作品选》
- 《词学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