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虫唯蜻蛚类,近渐实知时。
露重哦寒晓,更深揽夜思。
堂中讥晋什,床下诵幽诗。
唧唧俱成咏,何曾撚断髭。
白话文翻译:
这虫儿只有蜻蛉一类,渐渐地我能真正理解时节。
清晨露重,寒意浓厚,我在更深的夜里思索。
在堂中讥讽晋朝的诗篇,床下默诵那些幽静的诗句。
唧唧的虫鸣也能成为诗歌,何曾放下那长长的胡须。
注释:
- 虫唯蜻蛚类:虫子只指蜻蛉这一类,表明虫鸣的单一性。
- 近渐实知时:逐渐地我能够真正感知到季节的变化。
- 露重哦寒晓:清晨露水很重,带着寒意。
- 更深揽夜思:在夜深人静时,思绪更为沉重。
- 堂中讥晋什:在堂屋里讥讽晋朝的诗文。
- 床下诵幽诗:在床下默诵一些幽静的诗句。
- 唧唧俱成咏:虫鸣声声都能化为诗歌。
- 何曾撚断髭:何曾放下自己的胡须,暗示一种不愿放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史浩(约960年-约1030年),字子游,号青溪,宋代诗人,以词和诗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诗人思索时节变化与自我情感的时期,反映出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感悟以及对文人雅趣的追求。
诗歌鉴赏:
《蛩吟得时字》是一首通过虫鸣声引发的思绪之作,诗中描绘了虫类的孤独和对时节变化的敏锐感知。第一句以“虫唯蜻蛚类”开篇,直接切入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虫鸣声的关注,蜻蛉虫的鸣叫在清晨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暗示着自然界的一种孤独感。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季节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尤其是在“露重哦寒晓”的描写中,寒冷的晨露与虫鸣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诗人的思索。
“堂中讥晋什,床下诵幽诗”则展现了诗人在闲暇时对古文的批评与对优雅诗句的品味,表现出一种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与雅致。诗的最后一句“何曾撚断髭”则以幽默的口吻回归到个人情感,暗示着对生活的坚持与不舍。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还隐含着对文人身份的自我认同和对诗歌艺术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虫唯蜻蛚类:诗人首先提到的虫类是蜻蛉,突出了虫鸣的独特性。
- 近渐实知时:表现出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增强了与自然的联系。
- 露重哦寒晓:描绘寒晨,气候的变化引发了诗人的思绪。
- 更深揽夜思:在夜深时分,诗人思考更加深入,感情愈加复杂。
- 堂中讥晋什:对古代文人的诗作进行讽刺,体现出诗人的批判精神。
- 床下诵幽诗:展现文人对古诗的欣赏,体现对文化的重视。
- 唧唧俱成咏:虫鸣声声,诗人将其视为吟唱,象征着自然的诗意。
- 何曾撚断髭:以幽默的自嘲结尾,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不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结构相对称,增强了整体韵律感。
- 拟人:虫鸣被赋予了诗歌的意义,使自然与文学相互交融。
- 比喻:通过虫鸣与诗歌的类比,表达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文人生活的深刻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文学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蜻蛉:象征孤独与时光的流逝。
- 露重:象征清晨的清新与生命的脆弱。
- 夜思:象征内心的沉静与思考。
- 幽诗:象征文人精神的追求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虫唯蜻蛚类”是指哪类虫子? A. 蝉
B. 蜻蛉
C. 蚂蚁
D. 蚊子 -
诗人在哪个时间段思考更深? A. 早晨
B. 正午
C. 黄昏
D. 深夜 -
“堂中讥晋什”中,诗人对晋朝的诗作持什么态度? A. 赞美
B. 讽刺
C. 无所谓
D. 忘记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怀李白》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将《蛩吟得时字》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怀李白》进行对比,分析两者在自然描写、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上的异同。李白的诗以豪放著称,而史浩的诗则更显细腻,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文人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史浩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