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淄川王景发肯构堂》
时间: 2025-01-11 09:53: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林艺松柏,不数栎与樗。
坐待十亩阴,等为匠氏储。
宁复知种德,责报不厌徐。
名令后必大,善积庆有馀。
於焉望丰屋,政可增修闾。
王孙世东州,奕奕盈簪裾。
金埒通里巷,珠树连阶除。
贤哉景发甫,爽爽众莫如。
直气薄霄汉,妙语锵琼琚。
定知磊落人,一见怀抱摅。
谓我架华堂,映发先人庐。
揭名取肯构,盖念经营初。
堂前植桃李,堂上罗诗书。
桃李意取适,诗书计非疏。
诸郎自兰玉,舌耕起菑畲。
吾诗以为箴,会见联高车。
白话文翻译:
在深林中栽种松柏,不必计较栎树与樗树。
我坐在这里,等待十亩的阴凉,为工匠们储备材料。
难道还要知道种树的德行吗?责备的回报不会过于苛求。
名声将来必然会显赫,善行积累必将庆幸有余。
在这里眺望丰盛的屋宇,政务可增添安定。
王孙们居住在东州,衣饰华丽如云。
金色的街道通向巷子,珠树连着台阶。
贤良的景发真好,清爽之气无人可比。
他气度非凡,妙语如珠,令人赞叹。
他一定是个磊落的人,初见就让人感觉亲切。
他说我建立的华堂,映照着先人的庐舍。
他提名取义,显然是对经营初衷的思考。
堂前种植桃李,堂上摆满诗书。
桃李的意愿取其适宜,诗书的计策并不疏远。
那些年轻人如同兰玉,口才如耕地般出众。
我的诗则是箴言,与你们乘坐高车相会。
注释:
- 栎与樗:栎树和樗树,均为树木,栎树木质坚硬,樗树常被视为劣木。
- 匠氏:指工匠,古代制作房屋、器具的人。
- 宁复:难道还。
- 德:这里指的是品德,种树的德行。
- 名令:名声与命令,指名声。
- 王孙世东州:王孙指有王室血统的年轻人,世东州指东部的州。
- 奕奕:形容光彩照人,气宇轩昂。
- 金埒:金色的街道,象征富贵。
- 贤哉:多么贤良啊。
- 景发:人名,指王景发。
- 华堂:指华丽的堂屋。
- 桃李:比喻学生或后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与求是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沈与求对王景发的赞誉与祝贺之际,表达了对其德行与功业的钦佩,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风格,描绘了王景发的高尚品德和他所建立的华美堂屋。开篇便用松柏与栎樗对比,暗示了诗人对真正有价值的事物的追求。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希望工匠们能在阴凉的环境中有所储备,象征着对人力的重视和对社会的关怀。诗中提到的“名令后必大”和“善积庆有馀”两句,显示了诗人对德行的推崇,认为名声和福气是建立在善行基础之上的。
在描写王景发时,诗人用“奕奕盈簪裾”来形容其气宇轩昂,表明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整首诗在描绘美好环境的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和谐与人伦关系的思考,展现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写自然环境,强调松柏的坚韧与栎樗的卑微。
- 第二联:表达对工匠的关心,等待他们的辛勤成果。
- 第三联:发问道德与责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第四联:展望未来的名声与福气。
- 第五联:描绘丰收的景象,指向社会的繁荣。
- 第六联:描述王孙们的华丽,反映社会的繁荣。
- 第七联:金色街道与珠树的描绘,象征富贵与美丽。
- 第八联:对王景发的赞美,称其德才出众。
- 第九联:强调王景发的高尚气度。
- 第十联:表达对王景发的亲切感。
- 第十一联:提到建立华堂,反映对家族的尊重。
- 第十二联:强调初衷与经营的理念。
- 第十三联:堂前种桃李,象征希望与未来。
- 第十四联:表达对后辈与文化的重视。
- 第十五联:比喻年轻人的才华出众。
- 第十六联:将诗视为箴言,寄托期望。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桃李比作学生,表达对教育的重视。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气薄霄汉”,夸大了王景发的气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德行与名声的重视,寄托了对社会和谐与美好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 松柏:象征坚韧与正直。
- 桃李:象征学生与后辈,表达对教育的重视。
- 华堂:象征家族的荣光与文化传承。
- 金埒:象征富贵与繁荣的生活。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孙”指的是: A. 一般人 B. 有王室血统的年轻人 C. 老人
- 诗中“桃李”象征的是: A. 树木 B. 学生或后辈 C. 花草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赠友人》--王维
- 《春望》--杜甫
-
诗词对比:
- 《春望》中也有对国家未来的期望与社会责任的思考,二者在表达上虽有不同,但情感基调相近,均体现出对未来的关切与对德行的推崇。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沈与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