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亨老筑堂里第榜曰安虚盖取司马子微不受外》
时间: 2025-01-11 09:52: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幻境如群狙,喜怒眩名实。
怜渠千劫迷,堕此一念失。
世路波涛翻,时事风雨疾。
胡为随物迁,坐此方寸窒。
使君超世姿,轩裳起儒术。
神交赤城仙,妙解穷隐密。
向来心泰然,初不计升黜。
危堂榜新颜,要以名自律。
窗扉敞深明,空华乱初日。
变灭惊须臾,蔽亏隔纖悉。
了知内观融,天光发虚室。
山林猿鹤俦,廊庙鵷鸾匹。
静躁涂或殊,出处心本一。
清都五城开,真仙罗辅弼。
行矣朝紫皇,启沃造前膝。
功名戏剧成,志愿谈笑毕。
它年容买邻,傥不傲蓬荜。
白话文翻译:
幻境就像一群猿猴,让人喜怒无常,迷失在名利的表象中。
怜悯她在千劫中迷失,只因一念之失。
世间的道路波涛翻涌,时事如风雨般急速。
为何要随波逐流,坐在这里心中窒息?
使君超然于世,衣袍飘逸,显得儒雅。
与神交往,似赤城的仙人,妙解世间隐秘。
我心一向泰然自若,根本不在意升迁。
这高堂的榜上新颜,真要用名声来约束自己。
窗户敞开,光明透入,空中的华丽与初日交错。
无常与灭亡在瞬息之间,遮蔽和亏损尽皆明了。
了知内心的观察融通,天光在空荡的室内绽放。
山林中的猿鹤为伴,廊庙里的鸾凤相匹。
宁静与躁动或许不同,心的出处本是一体。
清都的五城向外开启,真仙如罗汉般辅佐。
要去朝见紫皇,恳求恩泽于其膝前。
功名如戏剧般成就,志愿与人谈笑自如。
或许他年能与邻居买卖,然而绝不骄傲于简陋的屋子。
注释:
- 幻境: 比喻世俗的虚幻与迷惑。
- 千劫: 形容经历极多的困难与磨难。
- 使君: 指高官或有德之士。
- 赤城仙: 传说中的道教仙人,象征高深的智慧。
- 升黜: 升迁与降职。
- 清都五城: 描述理想的境地,象征着美好的生活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与求,宋代诗人,生平多游历,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人生哲理,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作者对世俗名利的反思与超脱之际,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向往,以及与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名利与内心自我的思考。开篇即以“幻境”引入,暗示世间的纷繁复杂与人心的迷失。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的喧嚣之间的矛盾。在“使君超世姿”一语中,诗人不仅赞美了高洁之士的品格,也表达了对自身理想的追求。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真挚,既有哲理的深邃,又不乏生活的细腻。最后,诗人以“或许他年能与邻居买卖”结束,似乎透出一丝对未来的期待与平淡之美。整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更折射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幻境如群狙: 形容世俗的纷乱与虚假,令人失去真实感。
- 怜渠千劫迷: 对迷失的同情,强调人生的困惑。
- 世路波涛翻: 世事如潮水般变化无常。
- 胡为随物迁: 质问自己为何要随波逐流。
- 使君超世姿: 赞美高人的超然态度。
- 神交赤城仙: 与高人交往,获得深刻的理解。
- 向来心泰然: 自己内心本是平静的。
- 危堂榜新颜: 在权力与名声的压力下,依然追求自我约束。
- 窗扉敞深明: 心灵的开朗与明亮。
- 变灭惊须臾: 生命短暂,变化迅速。
- 了知内观融: 通过内心的观察与反思,达到融通的境界。
- 静躁涂或殊: 宁静与躁动的不同,实际上源于同一内心。
- 清都五城开: 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行矣朝紫皇: 向理想的目标前进。
- 功名戏剧成: 功名如戏,人生如梦。
- 它年容买邻: 未来与邻居和睦相处,显现平和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 “幻境如群狙”,将世俗比作猿猴,形象生动。
- 对仗: 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诗的韵律感。
- 夸张: “千劫迷”夸大了人们的困惑,突出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超脱与内心自我的追求,强调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和谐统一,倡导一种宁静而非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幻境: 象征世间的虚幻与迷乱。
- 猿鹤: 自然的生灵,象征自由与超脱。
- 赤城仙: 代表理想与智慧。
- 清都五城: 理想的居所与生活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使君”指的是?
A. 高官
B. 普通人
C. 诗人本人
D. 学者 -
“幻境如群狙”中的“幻境”主要指什么?
A. 自然景色
B. 名利与现实的虚幻
C. 诗人的生活
D. 友谊 -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名利的追求
B. 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C. 生活的无奈
D. 对友情的珍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自然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自然之美,表达内心的宁静。
诗词对比:
- 比较沈与求的《何亨老筑堂里第榜曰安虚盖取司马子微不受外》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沈与求更强调内心的智慧与超脱,陶渊明则更注重对田园生活的具体描绘。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沈与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