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所见作》

时间: 2025-01-25 18:00:15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白话文翻译:

人的心就像良好的苗子,只有得到合理的养护才能茁壮成长。苗子需要泉水灌溉,而人的心灵则需要理智和道义的滋养。如果一天不读书,心中就没有好的思想;如果一个月不读书,耳朵和眼睛就失去了清晰的感受。

注释:

  • 良苗:指生长良好的幼苗,这里比喻人的心灵。
  • 滋长:滋润成长,形容植物茁壮生长。
  • 理义:指道理和正义,这里指心灵所需的精神食粮。
  • 胸臆:胸中所想,思想感情。
  • 精爽:形容耳目所感的清晰和灵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萧抡谓,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时代。他的诗风注重理性思考,强调读书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在清代,科举考试盛行,读书成为士人获取地位和权力的途径,萧抡谓在此背景下写下此诗,强调读书对心灵的滋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将人的心灵与良好的苗子相提并论,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诗的开头就提出了一个形象的观点:人心如良苗,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成长。接下来,作者进一步阐述了养分的来源,指出心灵需要理智和道义的滋养,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尤为重要。整个诗作在结构上简洁明了,逻辑严密,前后呼应,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对心灵成长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显示了读书对思想火花的激发作用;而“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则强调了长期不读书的负面影响,让人失去敏锐的感知力。这种逐步递进的方式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全诗情感真挚,既有警示也有鼓励,激励人们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人心如良苗:人的心灵就像生长良好的苗子,暗示其脆弱与需要精心照料。
  2. 得养乃滋长:强调只有得到适当的养护才能茁壮成长。
  3. 苗以泉水灌:比喻需要外在的滋养,泉水象征着自然的恩惠,心灵则需要理智和道义的滋养。
  4. 心以理义养:指出心灵的成长需要理智与道义的滋养。
  5. 一日不读书:强调读书的重要性,缺乏阅读将导致思想的贫乏。
  6. 胸臆无佳想:说明不读书时思维的停滞与贫乏。
  7. 一月不读书:进一步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时间的延续表现出更深的影响。
  8. 耳目失精爽:失去敏锐的感知,表示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下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灵比作苗子,形象生动。
  • 对仗:如“得养乃滋长,心以理义养”,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不仅能丰富思想,还能提升感知能力,促进心灵成长。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良苗:象征人心的成长与潜力。
  • 泉水:象征知识与理性的滋养。
  • 耳目:象征感知世界的能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人心被比作什么?

    • A. 树木
    • B. 良苗
    • C. 花朵
    • D. 石头
  2. 一日不读书会导致什么?

    • A. 身体疲惫
    • B. 胸臆无佳想
    • C. 朋友减少
    • D. 生活无趣
  3. 诗中提到的“理义”指的是什么?

    • A. 知识与技能
    • B. 道理与正义
    • C. 财富与地位
    • D. 习惯与信念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比较萧抡谓与白居易的作品,二者都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但萧抡谓更侧重于心灵的成长与读书的重要性,而白居易则更关注自然的美与人生的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萧抡谓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与解析》
  • 《读书与人生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