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春晓
作者: 李中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残烛犹存月尚明,几家帏幌梦魂惊。
星河渐没行人动,历历林梢百舌声。
白话文翻译:
灯烛虽已残破,月光依旧明亮;几户人家的帷帐摇动,惊扰了梦中人。
星河渐渐消逝,行人开始动身,林梢上清晰可闻百舌鸟的叫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残烛: 剩余的烛光,象征夜晚的结束。
- 帏幌: 帷幕,指的是窗帘或帐幕。
- 星河: 指银河,形容夜空中的星星。
- 历历: 清晰可见的样子。
- 百舌声: 百舌鸟的叫声,形容鸟鸣动听。
典故解析: 此诗虽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星河”与“百舌声”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描写,反映了对春天的喜悦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中是唐代的一位诗人,活跃于盛唐时期。其作品以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著称,多描绘山水、田园景象。李中在诗歌上追求意境的高远与情感的真挚。
创作背景: 《春晓》创作于春天,正值万物复苏之际,诗人通过描绘晨曦中的景象,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春晓》是一首描写春天早晨美好景象的诗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首句“残烛犹存月尚明”以烛光和月光的对比,生动展现了夜晚的残余与晨光的到来,给人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家帏幌梦魂惊”则描绘了几户人家在清晨的宁静中,梦境被惊扰的瞬间,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与细腻。第三句“星河渐没行人动”,描绘了晨光中星河的消逝,行人开始活动,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蕴含着希望与生机。最后一句“历历林梢百舌声”则通过百舌鸟的叫声,增添了春天的活力与动感,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妙。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令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而温暖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残烛犹存月尚明: 诗人通过残烛与明月的对比,描绘出夜晚即将结束的情景,暗示时间的流逝。
- 几家帏幌梦魂惊: 描绘清晨时分,几户人家在梦中安眠,却被外界的动静所惊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生活的真实。
- 星河渐没行人动: 星河逐渐消退,行人开始启程,象征着新一天的开始,预示着活动与希望。
- 历历林梢百舌声: 清晨鸟鸣声响亮,表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增添了诗的自然气息和生活的情趣。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残烛”与“月尚明”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
- 拟人: “梦魂惊”赋予梦以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意象: 通过“星河”、“林梢”等意象,营造出清新的春天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体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使人感受到春天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烛: 象征夜晚的结束与光明的到来。
- 月: 代表宁静与美好的夜晚。
- 星河: 象征浩瀚的宇宙与时光的流逝。
- 林梢: 表达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百舌声: 象征春天的到来与鸟语花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残烛犹存月尚明”中的“残烛”指的是什么?
- A. 完整的烛光
- B. 剩余的烛光
- C. 太阳光
- D. 星光
-
诗中提到的“百舌声”主要指什么?
- A. 风声
- B. 鸟鸣声
- C. 人声
- D. 水声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夜喜雨》- 杜甫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诗词对比: 《春晓》与《春夜喜雨》都是描写春天的诗作。前者侧重于清晨的生机与活力,后者则通过雨的滋润描绘春天的温润和生长。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但同样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楚辞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