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

时间: 2025-01-11 20:04:35

亭外猗猗碧几竿,清姿劲节耐霜寒。

舞风影作飞莺势,啸月音疑老凤翰。

自是主人甘澹泊,不劳童子报平安。

阶前那有孙枝秀,写出淇园独坐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亭外猗猗碧几竿,
清姿劲节耐霜寒。
舞风影作飞莺势,
啸月音疑老凤翰。
自是主人甘澹泊,
不劳童子报平安。
阶前那有孙枝秀,
写出淇园独坐看。

白话文翻译:

在亭外,几根碧绿的竹子婀娜多姿,
它们清丽的姿态和刚劲的节操能耐受严霜寒冬。
竹影在风中摇曳,仿佛飞莺在翩翩起舞,
竹声在月下啸响,犹如老凤在高歌。
主人本就甘愿过着清淡的生活,
不需要小童报平安的消息。
阶前哪里还有那孙枝秀?
我在淇园中独自欣赏这番景象。

注释:

字词注释:

  • 猗猗:形容竹子生长茂盛的样子。
  • 劲节:指竹子的节,形容其坚硬挺拔。
  • 舞风影:竹子的影子在风中摇曳,像是在跳舞。
  • 啸月音:竹叶在风中发出的声音,似乎在与月亮对话。
  • 甘澹泊:甘愿过清淡、安静的生活。
  • 孙枝秀:孙枝是指竹子,秀则形容竹子的优美。

典故解析: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的精神,常与文人墨客的理想境界相联系。李筠仙通过描写竹子,表现出一种高尚的情操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筠仙,清代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冬季节,李筠仙在淇园独坐时所作,表现了他对竹子的喜爱以及对清淡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文人对自然的关注和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咏竹》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清雅与坚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简约生活的深刻理解。诗的开头以“亭外猗猗碧几竿”引人入胜,描绘出竹子在亭外的优雅姿态,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和谐。接下来的“清姿劲节耐霜寒”则强调了竹子的坚韧性,象征着一种高洁不屈的精神。

“舞风影作飞莺势,啸月音疑老凤翰”进一步升华了竹子的意象,竹子在风中摇曳的姿态如同飞舞的莺鸟,竹叶的声音则似乎在与月亮进行对话,表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最后两句“自是主人甘澹泊,不劳童子报平安”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竹子所象征的高风亮节和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亭外猗猗碧几竿:描绘竹子在亭外的生机盎然的景象。
  2. 清姿劲节耐霜寒:强调竹子的美丽与坚韧。
  3. 舞风影作飞莺势:竹影在风中摇曳,像飞莺在舞动。
  4. 啸月音疑老凤翰:竹声似乎在与月亮交流,形象生动。
  5. 自是主人甘澹泊:诗人表达对淡泊生活的追求。
  6. 不劳童子报平安:不需要小童来报信,表明内心的宁静。
  7. 阶前那有孙枝秀:感慨竹子在阶前的缺失。
  8. 写出淇园独坐看:回到淇园,独自欣赏竹子之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的摇曳比作飞莺的舞动,生动形象。
  • 拟人:竹声与月亮对话,赋予竹子灵性。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简单、清淡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高洁、坚韧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坚韧的精神。
  • :代表宁静与隐逸的生活环境。
  • 风、月:自然元素,象征诗人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2. 诗中的“猗猗”表示竹子的什么特点?

    • A) 垂直
    • B) 茂盛
    • C) 枯萎
    • D) 笔直
  3. 诗中提到的“啸月音”指的是什么?

    • A) 竹声
    • B) 风声
    • C) 水声
    • D) 鸟鸣

答案:

  1. C) 清代
  2. B) 茂盛
  3. A) 竹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石》——郑燮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筠仙的《咏竹》与郑燮的《竹石》都以竹子为主题,但前者更注重竹子的清雅与高洁,后者则强调竹子的坚韧与不屈。两者在意象的使用和情感的表达上各具特色,值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筠仙诗集》
  • 《竹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