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听妓诗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15:14

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弦歌。

倾情逐节宁不苦,特为盛年惜容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弦歌。
倾情逐节宁不苦,特为盛年惜容华。

白话文翻译:

夜色渐深,兰膏香气渐浓,热闹的宴席上,众人混杂地坐着,继续歌唱。
情感随着乐曲的节奏起伏,难道不令人心痛吗?特别是在这盛年时光,珍惜美丽的容颜。

注释:

  • 兰膏:指兰花的香膏,常用来形容美好的气味。
  • 消耗:指香气逐渐散去。
  • 夜转多:夜晚渐渐深了。
  • 乱筵杂坐:指宴席上人们杂乱无序地坐着。
  • 更弦歌:继续弹奏和唱歌。
  • 倾情:倾注感情,投入感情。
  • 逐节:随着乐曲的节奏。
  • 宁不苦:难道不令人痛苦吗。
  • 特为:特别是为了。
  • 盛年:指年轻的时候。
  • 惜容华:珍惜美丽的容颜和青春。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惜容华”一词反映了古人对美好青春的珍惜,常见于古代文人对美丽与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鲍照(约414年-466年),字明远,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赋诗,作品常以抒情见长。其诗风清新婉约,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夜听妓诗二首》是鲍照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奢华与矛盾,妓院文化的盛行以及士人对人生、青春和美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酒席场景,表达了对青春和美丽的珍惜。诗中“兰膏消耗夜转多”开篇以香气引入,象征着欢乐与美好时光的流逝。接下来的“乱筵杂坐更弦歌”,展现了热闹的宴会氛围,仿佛听到音乐和人声交织,令人陶醉。然而,随着情感的逐渐深入,诗人感受到了一种无奈与痛苦,正如“倾情逐节宁不苦”,在享受欢乐的同时,也在思索青春的短暂与不可逆转。

诗的最后一句“特为盛年惜容华”则是对整首诗情感的升华,强调了对美丽容颜的珍惜。它不仅表达了对个人青春的感叹,也反映了普遍的人生哲学:即使在欢愉的宴席上,时间的流逝依然让人心生惋惜。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这首诗在愉悦与哀愁之间找到了平衡,成为了对人生深刻思考的体现。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兰膏消耗夜转多:夜晚越来越深,香气逐渐消散,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2. 乱筵杂坐更弦歌:人们在混乱的宴席上继续歌唱,说明尽管环境嘈杂,但欢乐依旧。
    3. 倾情逐节宁不苦:随着音乐的节奏,情感投入,心中却暗藏痛苦。
    4. 特为盛年惜容华:特别是在年轻时光里,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美丽和青春。
  • 修辞手法

    • 比喻:兰膏象征美好的青春时光。
    • 对仗:“倾情逐节”与“特为盛年”形成对比,强调情感的投入与时间的珍惜。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宴会的欢乐氛围,表达了对美丽与青春的珍惜,同时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体现了人生的短暂与脆弱。

意象分析:

  • 兰膏:象征美好与青春。
  • 夜晚: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筵席:体现了社交生活的繁华与喧闹。
  • 歌声:代表着欢愉与情感的释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兰膏消耗夜转多”中的“兰膏”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饮料
    B. 一种香料
    C. 一种食物
    D. 一种花

  2. 诗中提到的“倾情逐节”是指什么?
    A. 随着时间的流逝
    B. 随着音乐的节奏
    C. 随着人们的欢笑
    D. 随着酒的饮用

  3. 诗人对盛年的态度是什么?
    A. 忽视
    B. 珍惜
    C. 冷漠
    D. 排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鲍照的《夜听妓诗二首》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鲍照更侧重于对青春与美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是豪放的饮酒作乐,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鲍照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概论》
  • 《南北朝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