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

时间: 2025-01-11 23:46:28

起视身前后,未省是人还鬼。

奇愤几时泄得,又难收拾起。

思量唯有个中人,该糟蹋他耳。

如果书来道怨,便说侬知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好事近
——宁调元 〔清代〕

起视身前后,未省是人还鬼。
奇愤几时泄得,又难收拾起。
思量唯有个中人,该糟蹋他耳。
如果书来道怨,便说侬知罪。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站在这里,看着自己身前身后,未曾明白自己是人还是鬼。内心的愤怒究竟要多久才能发泄出来,而这愤怒又难以控制。我思索着,似乎只有那中间的人才能让我发泄这愤怒,尽管我可能会因此让他受到伤害。如果有书信来诉说怨恨,那我就对他说,我知道自己的罪过。

注释:

字词注释

  • 起视:站起来看。
  • :明白、认识。
  • 奇愤:奇怪的愤怒。
  • 泄得:发泄出来。
  • 收拾:控制、处理。
  • 个中人:指处在中心的人。
  • 糟蹋:损害、伤害。
  • :你(方言用法)。
  • 知罪: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在表达愤怒和自责时,可以联系到古代文人对情感的深刻反思与内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宁调元,清代诗人,生平资料不详,但他以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在诗歌中展现深邃的思考,其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和情感纠葛。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个人内心冲突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内心的愤怒和自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好事近》以一种对立的情感展开,诗人在诗中表现出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困惑与愤怒。开头的“起视身前后,未省是人还鬼”便揭示了诗人对自我身份的迷茫,似乎在探讨人在生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或是生活的无常与虚幻。接下来的“奇愤几时泄得,又难收拾起”则进一步表达了内心无法发泄的愤怒,这种情感的积压让人感到无奈与焦虑。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提到“思量唯有个中人,该糟蹋他耳”,这不仅是对他人情感的牵连,也是对自己情感的再次审视,似乎在说,愤怒最终只能转向身边的人,尽管他并不想这样。最后一句“如果书来道怨,便说侬知罪”,则透露出一种自我反省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过错,流露出微弱的悔意。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自我剖析的深度,又有对人际关系微妙的观察,体现了诗人对内心挣扎的敏锐把握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起视身前后:我站起来,观察自己身前身后,表明一种自我反思的状态。
  2. 未省是人还鬼:未能明白自己到底是人还是鬼,表达内心的迷茫与不安。
  3. 奇愤几时泄得:奇怪的愤怒要多久才能发泄出来,显示出情感的压抑。
  4. 又难收拾起:这种情绪难以控制,暗示着愤怒的失控。
  5. 思量唯有个中人:思考后发现,似乎只有那个处于中心的人能让我发泄情感。
  6. 该糟蹋他耳:这愤怒可能会伤害到他,反映出情感的复杂性。
  7. 如果书来道怨:假如有书信来诉说怨恨。
  8. 便说侬知罪:我会承认自己的过错,体现出一种对自我行为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比:人和鬼的对比,反映内心的矛盾。
  • 拟人:将愤怒和情感具象化,赋予其生命。
  • 反问:通过疑问表达内心的疑惑与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内心的愤怒与自我认知展开,表现了诗人对自我身份的困惑、对愤怒情感的压抑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复杂的人性与情感世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身前后:象征时间与空间的对立,暗示自我认知的困境。
  2. 人与鬼:象征生与死、现实与虚幻的对比,反映内心的挣扎。
  3. 愤怒:情感的象征,代表着内心深处的不安与焦虑。
  4. 书信:象征沟通与误解,反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起视身前后”的意思是?

    • A. 站起来观察
    • B. 在座位上思考
    • C. 看别人
  2. 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主要是什么?

    • A. 喜悦
    • B. 愤怒和自责
    • C. 平静
  3. 诗中提到“个中人”指的是什么?

    • A. 任何人
    • B. 处于中心的人
    • C. 诗人自己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展现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宁调元的《好事近》与苏轼的《水调歌头》都探讨了人生的复杂与情感的深邃,但宁调元更倾向于内心的挣扎,而苏轼则透出一种洒脱与豁达。

通过这些比较,可以深入理解不同诗人对情感的不同表达和思考方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清代诗歌选》
  2. 《古典诗词鉴赏》
  3. 《宁调元研究》

这些书籍将为理解古诗词及其背景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