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6:19:55

云艇松龛阅岁时,廿年踪迹鸟鱼知。

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短簿祠。

雨后万松全遝匝,云中双塔半迷离。

夕佳亭上凭阑处,红叶青山绕梦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艇松龛阅岁时,廿年踪迹鸟鱼知。
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短簿祠。
雨后万松全遝匝,云中双塔半迷离。
夕佳亭上凭阑处,红叶青山绕梦思。

白话文翻译:

在云雾缭绕的松林间,乘舟游览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只有鸟儿和鱼知道我曾经的踪迹。春风再次吹拂生公石,夕阳的余晖依旧映照着那座小祠堂。雨后万松苍翠,郁郁葱葱,云中双塔显得模糊不清。在美丽的亭子上倚栏而立,红叶与青山交相辉映,萦绕着我的思绪和梦境。

注释:

  • 云艇:指的是在云雾中行驶的小舟,象征着轻盈与飘渺。
  • 松龛:松树间的庙宇或小亭,象征静谧与隐逸的生活。
  • 生公石:可能是指纪念某位历史人物的石碑,生公指活着的公。
  • 落照:夕阳的余晖,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短簿祠:简陋的小祠堂,象征着对历史的追忆与敬仰。
  • 万松全遝匝:形容松树繁茂,郁郁葱葱的样子。
  • 双塔:指的是两座高耸的塔楼,可能是某种象征标志。
  • 红叶青山:描绘秋天的景色,象征着思乡与怀旧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鹏年,清代诗人,生活于清代中期,其诗风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陈鹏年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细腻入微,常常融合个人情感于自然景观之中。

创作背景:

《虎丘 其一》创作于作者游历虎丘时。虎丘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诗人在此处游览,受自然景色的启发,感慨时光流逝与人生感悟,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思索与怀念。

诗歌鉴赏:

《虎丘 其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中以“云艇松龛”开篇,构建了一幅飘渺的画面,似乎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又幽远的境界。接着,诗人用“廿年踪迹鸟鱼知”一句,表达了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情感与岁月的流逝,仿佛只有自然界的生灵能够见证他曾经的过往。

“春风再扫生公石,落照仍衔短簿祠”这一句,透过春风和夕阳,诗人描绘了时间的持续与变迁。生公石与短簿祠象征着历史与记忆,承载着诗人对过去的追忆与敬仰。

后两联描绘了雨后松林的景象与双塔的朦胧,展现了自然的无限魅力。尤其是“夕佳亭上凭阑处,红叶青山绕梦思”一句,诗人通过美丽的红叶与青山,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索,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将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艇松龛阅岁时:在云雾中,乘坐的小舟经过了许多年。
  2. 廿年踪迹鸟鱼知:这二十年来的行踪,唯有鸟和鱼知道。
  3. 春风再扫生公石:春风又一次拂过生公石,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4. 落照仍衔短簿祠:夕阳的余晖依然映照着简陋的小祠堂。
  5. 雨后万松全遝匝:雨后松树苍翠欲滴,生机盎然。
  6. 云中双塔半迷离:云雾中双塔显得模糊而梦幻。
  7. 夕佳亭上凭阑处:在美丽的亭子上倚栏而立,享受这里的美景。
  8. 红叶青山绕梦思:红叶与青山交相辉映,萦绕着诗人心中的思绪与梦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自身情感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通过“鸟鱼知”赋予自然生命,使诗歌更加生动。
  • 对仗:如“红叶青山”,构成了和谐的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主题围绕自然与人生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岁月流逝中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

意象分析:

  • 云艇:象征着自由与飘逸,代表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生公石:承载历史的记忆,象征对过往的敬仰。
  • 双塔:象征着人类文明的标志,表现历史的厚重感。
  • 红叶青山:象征着秋天的成熟与思考,传达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云艇”象征什么?

    • A. 自由与飘逸
    • B. 忧伤与孤独
    • C. 历史与回忆
  2. “落照仍衔短簿祠”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夕阳映照着简陋的小祠堂
    • B.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
    • C. 大雨滂沱的景象
  3.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 A. 自然与人生的哲理
    • B. 战争与和平
    • C. 爱情的甜蜜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登高》:杜甫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与本诗都表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但李白更加强调个体的孤独感。
  • 杜甫的《登高》则集中在对国家命运的感慨,而陈鹏年的诗则更关注个人在自然中的沉思与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歌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诗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