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
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
白话文翻译:
在桑树和柘树间耕作,土地肥沃,蔬菜生长得常常丰硕。
想问一下,种葵和黄豆的收益,和庙堂上那些肉类相比,如何呢?
注释:
- 耕地:耕作的土地。
- 桑柘:桑树和柘树,古代常见的树木,用于养蚕和制作器具。
- 地肥:土地肥沃,适合植物生长。
- 菜常熟:蔬菜常常成熟,生长旺盛。
- 葵藿:指向日葵和黄豆等植物。
- 庙堂肉:指官府或寺庙供应的肉类,象征富贵和享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王之涣、岑参并称。高适的诗歌多描写边塞生活、战争场景,以及田园风光,以豪放、奔放的风格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高适隐居生活的时期,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批判,反映了他对物质享受与自然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高适的《同群公题张处士菜园》以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耕作的场景,表现出土地的肥沃和作物的丰硕,给人一种宁静和安逸的感觉。前两句“耕地桑柘间,地肥菜常熟”通过具体的自然元素,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为问葵藿资,何如庙堂肉”,则引入了对比,诗人通过询问种植的葵和黄豆的收益,来与官场中的肉类进行对比,反映出他对物质享受的思考。庙堂肉象征着权贵的奢华生活,而葵藿则代表了朴素的生活方式,这种对比揭示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追问和反思。
整首诗在简洁中蕴含着深刻的哲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价值的重新审视,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又有对官场现实的讽刺,显示出高适思想的深邃与独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耕地桑柘间:描绘了一个宁静的田园场景,展现了诗人田园生活的真实状态。
- 地肥菜常熟:强调了土地的肥沃与作物的丰盛,表现出农耕的喜悦。
- 为问葵藿资:诗人开始转向思考,询问种植葵和黄豆的收益。
- 何如庙堂肉:通过与庙堂肉的对比,反映出对物质享受的质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葵藿资”和“庙堂肉”,揭示了不同生活方式的价值。
- 意象:桑柘、葵藿、庙堂肉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对比鲜明的生活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物质享受的质疑以及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柘:象征自然与安逸的田园生活。
- 葵藿:代表朴素的生活和自然的馈赠。
- 庙堂肉:象征权力与奢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
诗中提到的“葵藿”指的是什么?
A. 某种肉类
B. 植物
C. 一种工具 -
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官场生活的赞美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反思
C. 对战争的描述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
诗词对比:
- 高适与王之涣的诗作均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高适更注重田园生活的描绘,而王之涣则常表现边塞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豪情。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出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