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崔峤游潇湘
功烈尚书孙,
琢磨风雅言。
渡河山凿处,
陟岘汉滩喧。
梦想吟天目,
宵同话石门。
枫林叶欲下,
极浦月清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崔峤将要前往潇湘游历,我对他的功绩和才华深表敬佩。他在风雅的言辞中精心琢磨,渡过河流,山峦的开凿处,登高望远,河滩的喧闹声依然回荡。我梦想着在高天吟唱,夜晚与他探讨石门的事。枫树林中的树叶即将飘落,极远的水边月光清澈而明亮。
注释:
- 功烈:指功绩和德行,这里指崔峤的才能和成就。
- 尚书孙:是称呼,可能指某位官员的后代,强调崔峤的出身和背景。
- 琢磨:细致入微的思考和推敲。
- 陟岘:上山,这里指的是登高的动作。
- 汉滩:指汉水的河滩。
- 清暾:清澈的月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贾岛(约779年-843年),唐代诗人,字阮籍,号聋吟,生于河南,后移居江南。因其诗歌风格独特,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和哲思,尤其擅长于五言绝句与七言律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贾岛与崔峤的友谊期间,崔峤即将前往潇湘游历,贾岛以此诗表达对好友的祝福与不舍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崔峤才能的赞赏。
诗歌鉴赏:
《送崔峤游潇湘》是一首饱含情感的送别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传达出对友人的眷恋与祝福。开头以“功烈尚书孙”称赞崔峤的才华,突显出对其的崇敬之情。接着,诗人描绘了崔峤游历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既有山水的壮丽,又有文化的深邃。
诗中“渡河山凿处,陟岘汉滩喧”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崔峤在游历中所见的壮美景色,展现出他的远见与追求。而“梦想吟天目,宵同话石门”的描写,则表达了诗人与崔峤的思想交流与精神共鸣,突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最后两句“枫林叶欲下,极浦月清暾”则以自然景象的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深远。枫叶的飘落与明月的清辉,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惆怅,既是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对即将离别的惋惜,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渲染,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感,同时也深刻反映了友谊的珍贵与人生的无常。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功烈尚书孙:开篇称赞崔峤的功业和才能,表明他在社会中的地位。
- 琢磨风雅言:强调崔峤对文化、风雅的追求,是一位有修养的人。
- 渡河山凿处:描绘出崔峤的游历经历,体现出其勇于探索的精神。
- 陟岘汉滩喧: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与喧闹,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
- 梦想吟天目:表达诗人对崔峤的祝福与期盼,希望他在游历中有所收获。
- 宵同话石门:体现了深厚的友情,表达了诗人与崔峤之间的思想交流。
- 枫林叶欲下: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情绪。
- 极浦月清暾:结尾以清澈的月光收束,增强了诗的意境之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自然景象比喻人事,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诗中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 意象:通过枫林、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深情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人生的感慨。诗人用自然景象与人事交错,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同时也反映了对未来旅途的期待与对过去情谊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枫林:象征着秋天与离别,带有淡淡的忧伤。
- 明月:常常象征思念与团圆,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河流: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迁,带有哲理的意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崔峤将要游历的地方是哪里? A. 长安
B. 潇湘
C. 江南 -
填空题:诗中“功烈尚书孙”中的“尚书”指的是____。
-
判断题: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自然景色和城市景观的结合。 (正确/错误)
答案:
- B
- 崔峤的官职或出身背景
- 错误(主要是自然景色)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夜泊牛津口》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是送别之作,描绘了友人离别的情景,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 李白《夜泊牛津口》:通过夜晚的景象,表达离愁别绪,情感更加奔放。
这两首诗与《送崔峤游潇湘》在主题上都涉及送别与友谊,但在情感表达和意象运用上各有不同的风格与特点。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