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村寒食》

时间: 2025-01-24 15:34:33

预折杨枝插绕檐,豆糜香软麦饧甜。

春衣未染新丝织,午篆犹分旧火添。

小雨送花青见萼,轻雷催笋碧抽尖。

不因人远伤离别,那得春愁上短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村寒食
作者: 杨基 〔明代〕
预折杨枝插绕檐,豆糜香软麦饧甜。
春衣未染新丝织,午篆犹分旧火添。
小雨送花青见萼,轻雷催笋碧抽尖。
不因人远伤离别,那得春愁上短髯。

白话文翻译:

在屋檐下预先折下杨柳枝,插在屋檐周围;豆腐糜香软,麦饧甜蜜可口。
春天的衣服还未被染色,新的丝织物尚未完成;午后的香火依旧分散着旧时的烟火。
小雨伴着花瓣,青色的萼片显露出来;轻轻的雷声催促着竹笋,翠绿的尖端悄然抽出。
不因人远而伤感离别,又怎能让春天的愁绪压在短须之上呢?

注释:

  • 杨枝:杨树的枝条,常用于插在屋檐下,象征春天的到来。
  • 豆糜:一种用豆子制成的糊状食物,香软可口。
  • 麦饧:用麦粉制成的甜食,味道甜美。
  • 春衣:春天穿的衣服,象征新生与希望。
  • 午篆:指中午的香火,旧时人们在中午点燃香火。
  • 青见萼:花开时,青色的萼片露出来。
  • 轻雷催笋:轻微的雷声催促着竹笋的生长,象征春天的生机。
  • 春愁:春天的忧愁,常与离别、思念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基(约1495年-?),字子华,号龙溪,明代诗人,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为主,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寒食节前后,寒食节是清明节前的一天,传统上人们会扫墓祭祖。诗中借助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江村寒食》是杨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佳作。全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生活的美好。开篇以“预折杨枝插绕檐”引入,柔和的意象让人感受到春的温暖和生机。诗人用豆糜和麦饧的香甜,唤起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接着提到尚未染色的新衣和旧时的香火,体现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新生活的期待。

后两联描绘了春雨和雷声的细腻景象,雨水滋润花朵,雷声催促竹笋破土而出,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最后一句“不因人远伤离别,那得春愁上短髯”则是诗人对离别的淡然态度,表明即使有离愁,也不愿被其困扰,反而要欣赏眼前的春光。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生活细腻的观察,也有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预折杨枝插绕檐:预先折下杨柳枝,插在屋檐周围,象征春天的气息。
  2. 豆糜香软麦饧甜:描写美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甜美与温暖。
  3. 春衣未染新丝织:春天的衣服还未完成,暗示新生活的开始。
  4. 午篆犹分旧火添:中午的香火依然散发着过去的气息,体现怀旧情感。
  5. 小雨送花青见萼:小雨中青色的萼片显露,描绘春天的生机。
  6. 轻雷催笋碧抽尖:轻微的雷声催促竹笋生长,展现春天的活力。
  7. 不因人远伤离别:不因远方的离别而感到忧伤。
  8. 那得春愁上短髯:春天的愁绪不会压在短须之上,表达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景象与生活的甜美结合,增强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小雨、雷声赋予生命,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修辞,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离别的淡然。诗人以春天的美好来对抗内心的忧愁,传达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杨枝: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2. 豆糜、麦饧:美食象征生活的甜美。
  3. 春衣:新生的象征,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4. 小雨、轻雷:自然现象象征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5. 青见萼: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花开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面哪一句描绘了春天的气息?
    A. 预折杨枝插绕檐
    B. 午篆犹分旧火添
    C. 不因人远伤离别

  2. 诗中提到的美食有哪些?
    A. 粽子
    B. 豆糜和麦饧
    C. 水果

  3. 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离别的悲伤
    B. 对春天的期待
    C. 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1. 《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强调国事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2. 《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涉及离别与春天,但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基诗集》

通过对《江村寒食》的深入解析和赏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