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架屋集匠氏,斲石最可恤。相石千仞端,壍山方得出。疲形困辇置,巧磓较丝忽。所直等众人,人可不择术。
白话文翻译:
建造房屋需要聚集工匠,开采石头是最值得关注的。选择石头的地点在千仞高的山巅,只有开凿山体才能得到。搬运石头的形状让人疲惫,巧妙地切割石头比细微的丝线还要精确。所花费的价值等同于众人,人们怎能不选择合适的方法呢?
注释:
- 架屋:建造房屋。
- 集匠氏:聚集工匠。
- 斲石:开采石头。
- 相石:选择石头的地点。
- 千仞:形容山非常高。
- 壍山:开凿山体。
- 疲形:疲惫的形状。
- 辇置:搬运。
- 巧磓:巧妙地切割。
- 较丝忽:比细微的丝线还要精确。
- 所直:所花费的价值。
- 择术:选择合适的方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山居杂诗九十首》是他隐居山林时所作,反映了他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体验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隐居山林时所作,通过对建造房屋过程中开采石头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工匠技艺的赞赏。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如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和对选择合适方法的强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建造房屋过程中开采石头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工匠技艺的高度赞赏。诗中“相石千仞端,壍山方得出”一句,既描绘了石头的开采地点之高,也暗示了开采过程的艰辛。而“巧磓较丝忽”则突出了工匠技艺的精湛,比细微的丝线还要精确,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作者对工艺的尊重。最后两句“所直等众人,人可不择术”则从社会角度出发,强调了劳动的价值和选择合适方法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架屋集匠氏:建造房屋需要聚集工匠。
- 斲石最可恤:开采石头是最值得关注的。
- 相石千仞端:选择石头的地点在千仞高的山巅。
- 壍山方得出:只有开凿山体才能得到。
- 疲形困辇置:搬运石头的形状让人疲惫。
- 巧磓较丝忽:巧妙地切割石头比细微的丝线还要精确。
- 所直等众人:所花费的价值等同于众人。
- 人可不择术:人们怎能不选择合适的方法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巧磓较丝忽”中,将工匠的切割技艺比作比细微的丝线还要精确,形象生动。
- 对仗:“相石千仞端,壍山方得出”中,“相石”与“壍山”、“千仞端”与“方得出”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建造房屋过程中开采石头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工匠技艺的赞赏。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如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和对选择合适方法的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仞:形容山非常高,象征着自然环境的壮丽和开采石头的艰辛。
- 巧磓:象征着工匠技艺的精湛和细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相石千仞端”中的“千仞”形容的是什么? A. 山非常高 B. 石头非常重 C. 工匠技艺精湛 D. 搬运过程艰辛
-
诗中“巧磓较丝忽”中的“巧磓”指的是什么? A. 巧妙地切割 B. 搬运石头 C. 选择石头 D. 开凿山体
-
诗中“所直等众人”中的“所直”指的是什么? A. 所花费的价值 B. 所选择的石头 C. 所聚集的工匠 D. 所开凿的山体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山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
- 杜甫《石壕吏》:描写开采石头的艰辛,反映了社会现实。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曹勋的《山居杂诗九十首》都描写了山居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而曹勋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现象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风。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曹勋的文学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