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势凌空碧小嶕嶢,秀木成阴映断桥。注意便为庐阜想,摇风最喜水芭蕉。
白话文翻译:
山势高耸,仿佛触及碧空,小山峰显得格外嶕嶢。秀美的树木形成浓荫,映照在断桥之上。只需稍加留意,便能联想到庐山的景象,而随风摇曳的水芭蕉最是令人喜爱。
注释:
- 势凌空碧:形容山势高耸,仿佛触及碧空。
- 小嶕嶢:小山峰,嶕嶢形容山峰高耸。
- 秀木成阴:秀美的树木形成浓荫。
- 映断桥:映照在断桥之上。
- 庐阜想:联想到庐山的景象。
- 摇风最喜水芭蕉:随风摇曳的水芭蕉最是令人喜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1098-1174),字公显,号松隐,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曹勋题写在扇面上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山水画卷,通过“势凌空碧”和“秀木成阴”的意象,展现了山的高耸和树的茂密,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诗中的“注意便为庐阜想”一句,巧妙地将眼前的景色与庐山的壮丽相联系,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而“摇风最喜水芭蕉”则进一步以水芭蕉的摇曳形象,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切喜爱。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势凌空碧小嶕嶢”,通过“势凌空碧”和“小嶕嶢”的描绘,展现了山的高耸和独特形态。
- 第二句“秀木成阴映断桥”,以“秀木成阴”和“映断桥”的意象,描绘了树木的茂密和断桥的静谧。
- 第三句“注意便为庐阜想”,通过“注意”和“庐阜想”的表达,将眼前的景色与庐山的壮丽相联系。
- 第四句“摇风最喜水芭蕉”,以“摇风”和“最喜水芭蕉”的描绘,抒发了对水芭蕉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势凌空碧”和“秀木成阴”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山的高耸和树的茂密。
- 拟人:“摇风最喜水芭蕉”中的“最喜”赋予了水芭蕉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势凌空碧:高耸的山峰,触及碧空。
- 小嶕嶢:小山峰,高耸的形态。
- 秀木成阴:茂密的树木,形成浓荫。
- 映断桥:树木的影子映照在断桥上。
- 庐阜想:联想到庐山的景象。
- 摇风最喜水芭蕉:随风摇曳的水芭蕉,令人喜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势凌空碧”形容的是什么? A. 山峰高耸 B. 树木茂密 C. 断桥静谧 D. 水芭蕉摇曳
-
“注意便为庐阜想”中的“庐阜”指的是什么? A. 庐山 B. 庐江 C. 庐陵 D. 庐阳
-
“摇风最喜水芭蕉”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喜爱? A. 山峰 B. 树木 C. 断桥 D. 水芭蕉
答案:1. A 2. A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对庐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山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词对比:
- 曹勋的《题扇二十四首》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曹勋的诗更加简洁清新,而苏轼的诗则更加豪放洒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曹勋的多首诗作,对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
- 《宋代文学史》: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全面阐述,有助于理解曹勋诗歌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