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历历庚申事,分明在眼前。
讲利如有弊,飞渡定无船。
北使三千里,真州十四年。
酿成亡国恨,一部福华编。
白话文翻译:
清晰如昨的庚申年间的事情,仿佛就在眼前。
谈论利益时,总会有不利的一面,而想要飞渡却没有船只。
北方的使者走了三千里路,真州的逗留长达十四年。
这一切酿成了亡国的悲恨,成为了《福华》一书的章节。
注释:
- 庚申:指的是一个干支纪年,庚申年在历史上有多次出现,这里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
- 飞渡:意为跨越,通常用来描述渡过河流或障碍。
- 北使:指北方的使者,可能与当时的外交或战争有关。
- 真州:可能指代一个地方,具体可查阅历史。
- 亡国恨:指失去国家的痛苦和遗憾。
- 福华:可能是某本书籍或典籍的名称。
典故解析:
- 庚申年:在中国历史上,庚申年常常与某些重要事件相联系,例如明朝的灭亡等,具体指向需要根据历史文献进一步考证。
- 亡国恨: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常见,表达了对国家沦亡的痛苦,涉及的历史背景可能与多次朝代更替、战争有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师谦是宋代的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他的作品多反映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某个特定历史事件后创作的,诗中提及的“亡国恨”暗示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情感。
诗歌鉴赏:
《钱塘怀古》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与感慨。诗的开头“历历庚申事,分明在眼前”,用“历历”一词展现了清晰的记忆,显现出历史在心中的鲜活感。接着,作者提到“讲利如有弊”,反映了对利益与损失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这种对比不仅引导读者思考利益背后的阴暗面,也暗示了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北使三千里,真州十四年”则将时间与空间结合,表现出历史的漫长与艰难。作者通过具体的地点和时间,增添了诗句的厚重感。最后的“酿成亡国恨,一部福华编”更是将历史的悲怆情感推向高潮,强调了国家的沦陷给个人与社会带来的深重痛苦。
整首诗在意象上运用丰富,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追忆,引发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思,表达了对过往辉煌与悲惨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历历庚申事:回忆起庚申年间的事情,表现出清晰的记忆。
- 分明在眼前:这些往事依然鲜活,仿佛就在眼前。
- 讲利如有弊:谈论利益时往往会显现出其中的弊端。
- 飞渡定无船:想要跨越某种障碍,却没有工具,暗示无奈。
- 北使三千里:北方的使者远道而来,体现了艰辛的旅程。
- 真州十四年:在真州停留了长达十四年,时间的漫长与沉重。
- 酿成亡国恨:这些经历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与痛苦。
- 一部福华编:这些历史被记录在《福华》一书中,成为后世的警示。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北使三千里,真州十四年”,展现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飞渡无船”表达无奈与绝望。
- 意象:历史事件、使者、亡国等意象交织,反映出情感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反思与感慨,表现了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过往事件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连接。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庚申:象征历史的重要性。
- 飞渡:象征追求与障碍。
- 北使:代表外交与战争的复杂性。
- 亡国恨:象征国家沦陷带来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庚申”指的是哪个年份?
- A. 1980年
- B. 古代某个特定年份
- C. 2020年
- D. 未来的年份
-
诗中“飞渡定无船”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充满希望
- B. 无奈与绝望
- C. 快乐
- D. 安静
-
诗的主题主要是?
- A. 个人情感
- B. 对历史的反思
- C. 自然风光
- D. 社会生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蜀道难》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董师谦《钱塘怀古》:两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但杜甫更多地描绘了战争给个人带来的痛苦,而董师谦则更集中于历史的反思与总结。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