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

时间: 2025-01-11 16:43:03

膝上横焦尾,何人识正音。

汾亭空有操,不及杏坛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膝上横焦尾,何人识正音。
汾亭空有操,不及杏坛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在膝上放着琴,却不知道谁能听懂我弹奏的正确音调。汾亭虽然有琴曲可供欣赏,但比起杏坛的吟唱,实在是逊色得多。

注释:

字词注释:

  • 焦尾:琴的末端,指琴弦的地方。这里“横焦尾”是指琴的放置。
  • 正音:正确的音调或音律。
  • 汾亭:指汾河边的亭子,寓意有美妙的琴曲。
  • :指琴曲或乐章。
  • 杏坛:杏树下的讲坛,历史上指孔子授课的地方,象征着高雅的吟唱。

典故解析:

  • 杏坛:源于孔子在杏树下讲学的典故,代表着孔子的教诲和才华,强调吟唱的文化价值。
  • 汾亭:与汾河相关的文化意象,可能反映了地方的风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凌云翰,元代诗人,生活在中国元代的一个文化多元化的时期,他的作品常常结合了传统的诗歌形式与个人的情感表达,风格清新而典雅。

创作背景: 在元代,社会动荡与文化的交融促使文人对传统的反思与再创造。这首诗可能是在感叹音乐与诗歌的深邃内涵,以及对理想化音乐状态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琴》通过简单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与对自我表达的迷茫。第一句“膝上横焦尾”直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了琴,显现出一种亲密的氛围,仿佛诗人正坐在那儿,满怀期望地弹奏。然而紧接着的“何人识正音”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即使他在努力地演奏,却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他所表达的音乐情感。这种对理解的渴望反映了人类普遍的孤独感。

第二联“汾亭空有操,不及杏坛吟”则将这一孤独感进一步扩展。汾亭的琴曲虽然美丽,却比不上杏坛的吟唱,暗示了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杏坛不仅代表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象征着对精神粮食的渴望。

整首诗在艺术上展现了对音乐与诗歌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音乐和诗歌在诗中相互映衬,表现出一种深邃的文化意蕴与个人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膝上横焦尾:诗人将琴放在膝上,展现了一种亲近感,暗示他正准备演奏。
  • 何人识正音: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对理解的渴望,暗示艺术表达的孤立。
  • 汾亭空有操:汾亭虽然有琴曲,但只是空有其表,不能真正打动人心。
  • 不及杏坛吟:强调杏坛的吟唱更具深度和内涵,表达了对精神和文化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仗:上下联之间形成了对称结构,如“焦尾”与“正音”。
  • 比喻:将音乐比作精神的表达,突出其重要性。
  • 反衬:通过汾亭与杏坛的对比,加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艺术表达的孤独与追求,表现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与向往。诗人在音乐与诗歌之间寻求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交流,反映出人类对艺术的渴望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艺术与情感的表达工具。
  • 杏坛:代表高雅的文化与教育,象征精神追求。
  • 汾亭:意指地方文化的堆积,体现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膝上横焦尾”指的是什么?

    • A. 琴
    • B. 书
    • C. 桌子
    • D. 墙
  2. 诗中的“杏坛”象征着什么?

    • A. 传统文化
    • B. 音乐
    • C. 社会地位
    • D. 自然风光
  3. 诗人在表达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渴望
    • C. 愤怒
    • D. 安宁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比较凌云翰的《琴》和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现了一种孤独的情感,但凌云翰更侧重于对音乐与文化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强调对自由与放纵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