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秋日同雪笠家弟子万过恭士南郊书舍》

时间: 2025-01-27 04:33:54

开元寺外水云宽。

竹檀栾,岸巑岏。

晴翠飞来,湿透几曾乾。

碧碧黄黄都滴向,篱落外,远林摊。

茅堂恰对此中安。

荻花滩,菊花阑。

长昼携僧,同注马蹄篇。

忽见荒城苍铁色,百战后,箭成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元寺外水云宽。竹檀栾,岸巑岏。晴翠飞来,湿透几曾乾。碧碧黄黄都滴向,篱落外,远林摊。茅堂恰对此中安。荻花滩,菊花阑。长昼携僧,同注马蹄篇。忽见荒城苍铁色,百战后,箭成瘢。

白话文翻译

开元寺外水面宽广,云朵在空中悠然飘荡。岸边的竹木和栾树,矗立得高耸峻拔。晴天的翠绿色映照而来,湿润的空气曾几度干燥。碧绿与黄色的雨滴都落在篱笆外,远处的树林也被淋湿。茅草屋正好在此刻显得安静。从芦苇花繁盛的滩涂到菊花盛开的栏杆,长长的白昼里和僧侣一同吟诵马蹄的篇章。忽然看到那荒凉的城池,呈现出苍铁的颜色,经历百战后,箭矢留下了伤痕。

注释

  • 开元寺:位于今陕西省,是著名的佛教寺庙。
  • 竹檀栾:指竹子、檀香木和栾树,形容岸边的树木景观。
  • 晴翠飞来:形容晴天的绿意如飞舞般扑面而来。
  • 湿透几曾乾:湿气曾几何时干燥,描绘了潮湿的气候。
  • 碧碧黄黄:形容颜色的鲜艳,主要指雨水滴落的景象。
  • 茅堂:茅草屋,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 长昼携僧:指与僧人共同度过长长的白天。
  • 荒城苍铁色:描绘战后的荒凉城池,颜色像铁一样暗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维崧(约1620-1680),字仲明,号澹庵,清代著名诗人,曾任职于官场,其作品以豪放洒脱著称。其诗风受到李白的影响,常以自然景色和社会现实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反映出战争带来的荒凉与痛苦,表达对故土的思念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此诗以开元寺外的水云景色为背景,描绘了秋日的宁静与凉意,透过自然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反思。开头的“水云宽”营造出一种开阔的空间感,展现了自然的丰盈与舒展。接着,通过对竹、檀、栾的描写,诗人展现了自然与人居的和谐美,尤其是“晴翠飞来”一句,生动地描绘出秋日清新的气息。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却突显出一种对战争的反思与哀伤。“忽见荒城苍铁色,百战后,箭成瘢。”这一转折,令人感受到战乱带来的悲惨与无奈,诗人从自然的美好走向了人间的苦痛,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对照,让读者在宁静与动荡之间感受到深刻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开元寺外水云宽:描绘开元寺外的开阔水面与云朵,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
  2. 竹檀栾,岸巑岏:具体描述岸边的植物,展现丰富的自然景观。
  3. 晴翠飞来,湿透几曾乾:描绘晴天的生机与湿气,传达自然的变化。
  4. 碧碧黄黄都滴向,篱落外,远林摊:细腻刻画雨滴落下的情景,表现出色彩的鲜明。
  5. 茅堂恰对此中安:表达对自己居所的安宁与宁静的珍惜。
  6. 荻花滩,菊花阑:秋天的花卉意象,代表秋日的丰盈。
  7. 长昼携僧,同注马蹄篇:表明与僧侣的交流与共度美好时光。
  8. 忽见荒城苍铁色,百战后,箭成瘢:突然间转向,展现战后荒凉的景象,反映现实的残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云比作宽阔的空间,增强了视觉效果。
  • 对仗:如“碧碧黄黄”,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了生动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事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带来苦难的深切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云:象征自然的广阔与宁静。
  • 竹檀栾:代表自然的生机与和谐。
  • 茅堂:象征诗人的隐逸生活,宁静安详。
  • 荒城:象征战争的摧残与社会的动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开元寺”位于哪个地区?

    • A. 浙江
    • B. 陕西
    • C. 四川
    • D. 北京
  2. 诗中“忽见荒城苍铁色”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轻松愉快
    • B. 对战争的深切反思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友人的怀念

答案

  1. B. 陕西
  2. B. 对战争的深切反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与杜甫《春望》的对比: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但陈维崧的诗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杜甫则更具悲壮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陈维崧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