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中秋后一夕宴修成之、富正甫作)》

时间: 2025-01-27 03:31:24

万里澄空没点云。

素娥依旧驾冰轮。

自缘人意看承别,未必清辉减一分。

倾白堕,拥红裙。

不知谁主复谁宾。

更筹易促愁分袂,又作东西南北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万里澄空没点云。
素娥依旧驾冰轮。
自缘人意看承别,
未必清辉减一分。
倾白堕,拥红裙。
不知谁主复谁宾。
更筹易促愁分袂,
又作东西南北人。

白话文翻译:

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
素月依旧驾着冰冷的月轮。
也许是因为人们心中对离别的情感,
未必清冷的月光就会减少一分。
白色的酒倾倒,红裙轻拥。
不知是谁是主客,谁又是宾朋。
更是为了筹备欢聚而感到愁苦的离别,
我们又成了分散在东西南北的人。

注释:

  • 素娥:指月亮,素洁的女子,常用来形容月亮的清冷。
  • 冰轮:指月亮,形象地表现其清冷的特质。
  • 承别:承受离别之情。
  • 清辉:月光的清亮光辉。
  • 倾白:指白酒的倾倒,象征欢饮。
  • 红裙:指女性的华丽衣裙,表示热闹的场景。
  • 主宾:主客关系,表示聚会中的身份关系。
  • 愁分袂:因离别而感到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应祥,宋代著名诗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年代。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观、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擅长用典,作品广泛流传。

创作背景:

《鹧鸪天》一词是郭应祥在中秋后的一次宴会上所作,宴会的场合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正值中秋,月圆人聚,但因离别而生的愁绪使得诗人在欢聚之中感到一丝忧伤。

诗歌鉴赏:

《鹧鸪天》展现了中秋夜的清冷与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首句“万里澄空没点云”描绘了明净的夜空,月光照耀下的景象清晰而宁静,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接着“素娥依旧驾冰轮”,暗指月亮的恒久与稳定,月亮的美丽却又让人感到一丝无奈与孤独。

诗人通过“自缘人意看承别”,将离别的情感与月亮的清辉相联系,展现了人们在这种美好的夜晚难免会想起分别的忧伤。诗中的“倾白堕,拥红裙”则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面,酒杯的倾倒与裙摆的舞动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内心的愁苦与外表的欢愉。

最后的“更筹易促愁分袂,又作东西南北人”进一步深化了主题,离别不仅仅是空间上的分散,更是心灵上的隔阂。诗人在团聚中感受到了分离的苦涩,展现出一种无奈而又深情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里澄空没点云:描写了一个晴朗无云的夜空,预示着清晰与宁静。
  2. 素娥依旧驾冰轮:月亮依旧挂在空中,象征着永恒的美丽与孤独。
  3. 自缘人意看承别:因人们的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诗人感受到内心的惆怅。
  4. 未必清辉减一分:尽管心中有离愁,但月亮的光辉依然未减。
  5. 倾白堕,拥红裙:宴会气氛热烈,酒与舞姿交融,形成鲜明对比。
  6. 不知谁主复谁宾:聚会中主客关系模糊,暗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
  7. 更筹易促愁分袂:为了聚会而感到的愁苦,因离别而更加深重。
  8. 又作东西南北人:人们因离别而各奔东西,感叹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亮比作“素娥”,展现其美丽与冷清。
  • 对仗:如“倾白堕,拥红裙”,形成对称的美感。
  • 拟人:将月亮赋予人性化的特征,增加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中秋的明月与离别的愁绪,表达了人间情感的复杂性。欢聚与离别交织,诗人借此反思人际关系与人生的无常,展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对离别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念,承载了离情。
  • :象征欢聚与热闹,同时也暗示了醉生梦死的无奈。
  • 红裙:代表欢快的气氛与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鹧鸪天》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郭应祥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素娥”指的是什么?

    • A. 明月
    • B. 美人
    • C. 春天
    • D. 花朵
  3. “倾白堕,拥红裙”中“白”指的是什么?

    • A. 白水
    • B. 白酒
    • C. 白云
    • D. 白花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涉及月亮与思乡的主题。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离愁。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郭应祥:李白的诗多以豪放奔放著称,而郭应祥则更显细腻与柔情。两者都通过月亮传达了离愁,但风格迥异。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文学评论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