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5:40: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夜新樽独自开。迷离身在好楼台。酣春都幻花成雾,宴罢俄惊蜡已灰。清梦远,酒悲来。中宵风雨厉而哀。漫吟残句支无寐,不尽芳时欲绝怀。
白话文翻译:
在初夜我独自开启新酒樽,迷离中身处于美好的楼台。酣畅的春夜,仿佛花朵都化作了迷雾,宴席结束,忽然发现蜡烛已然熄灭。清梦远去,酒意渐生悲伤。半夜的风雨凶猛而凄凉,我漫无目的吟诵着残留的诗句,彻夜难眠,无法尽诉对美好时光的无尽怀念。
注释:
- 初夜:指刚入夜时分。
- 新樽:新开的一壶酒。
- 迷离:神志恍惚,不甚清晰。
- 楼台:高楼和平台,指美丽的环境。
- 酣春:指春天醉意朦胧的状态。
- 蜡已灰:蜡烛已经燃尽,灰烬满地。
- 清梦:美好的梦境。
- 酒悲来:酒意带来的悲伤情绪。
- 漫吟:随意吟诵。
- 芳时:美好时光。
典故解析:
此诗通过夜晚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惋惜。蜡烛熄灭象征着欢乐时光的结束,而“清梦远,酒悲来”则反映出诗人在失去欢乐之后的孤独与落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永正,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生活中的细节与内心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现代,可能受到当代社会生活的影响,表现了个体在繁华过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二》是一首充满感伤和哲思的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初夜独自开酒的场景,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忧虑。诗的开头描绘了一个温馨而孤独的场景,诗人独自饮酒,身处于美丽的楼台中,恍若置身于梦幻之中。通过“迷离”一词,诗人传达了一种醉意中的迷惑与陶醉。
随着诗句的发展,宴席的结束和蜡烛的熄灭象征着欢乐的消逝,带给诗人的是难以言喻的悲伤与孤独。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中宵的风雨,凶猛而悲凉,使得诗人的思绪更加沉重。最后,诗人无法入眠,吟诵着残句,反映了对美好时光的无尽怀念与无法再现的惋惜。
整首诗以清新的意象和感人的情感贯穿始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时光流逝的敏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初夜新樽独自开:在夜晚,我独自开启新酒。
- 迷离身在好楼台:在美好的楼台中,我迷失了自我。
- 酣春都幻花成雾:春夜的醉意让万物如梦似幻。
- 宴罢俄惊蜡已灰:宴会结束后,蜡烛已然熄灭。
- 清梦远,酒悲来:美梦已远,酒意却带来悲伤。
- 中宵风雨厉而哀:半夜的风雨令人感到凄凉。
- 漫吟残句支无寐:我随意吟诵残留的诗句,难以入眠。
- 不尽芳时欲绝怀: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无法尽诉。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的醉意与幻觉进行比喻,增强感受。
- 拟人:风雨被赋予了情感,传达出凄凉的氛围。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使得整体更具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酒、春、梦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了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惆怅。
意象分析:
- 酒:象征着欢愉与孤独,反映诗人的内心状态。
- 楼台:美好的环境,代表着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蜡烛: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欢乐的消逝。
- 风雨:代表着外界的凶猛和内心的悲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初夜新樽独自开”中的“新樽”指的是什么?
- A. 新的楼台
- B. 新的酒樽
- C. 新的诗句
- D. 新的朋友
-
诗中“蜡已灰”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酒的消逝
- C. 美好的结束
-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清梦”意味着什么?
- A. 现实的美好
- B. 过去的美好回忆
- C. 对未来的希望
- D. 对生命的感悟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更多的是对月亮的抒情。
- 苏轼《水调歌头》:在怀念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更为洒脱。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作品选集》
- 《古诗词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