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采莲曲》
时间: 2025-02-04 15:25: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
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
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
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
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
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
白话文翻译:
在浅滩上,荷花盛开,深水塘边,菱角的叶子稀疏。独自前往,恰如其分,觉得自得其乐,不愿邀请淇水之上的美女。辽阔的江面没有道路,大泽的边际也无方位。浪中海童在轻声细语,流下的水中居住着鲛人的家。春雁偶尔隐没在小舟旁,新荷又重新在湖面上绽放。采莲时正值日暮,我不再思虑贤者与愚者。
注释:
- 浅渚:指水浅的地方。
- 菱叶:菱的叶子,水生植物。
- 独往:单独前往,独自去。
- 淇上姝:淇水上的美人,指代美女。
- 广江:广阔的江河。
- 海童:海中的小童,可能指海中人或海神。
- 鲛人:传说中的水中人,具有神秘色彩。
- 日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约708年-约763年),唐代诗人,字景明,号怀仁,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和田园风光。他的作品多反映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采莲曲》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繁荣、文化昌盛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采莲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个人生活的追求,体现了当时士人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歌鉴赏:
《采莲曲》是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用“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引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水乡风景,荷花的繁盛和菱叶的稀疏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之感。接下来的“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则展现了诗人宁愿独自享受这种惬意的生活,而不愿意去迎合世俗的观念和他人的期待。这种心态反映出一种个体的自由精神。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对江河和大泽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辽阔与孤独的结合。尤其是“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此处渗透着神秘的海洋意象,增强了诗的想象空间,也让读者体会到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最后的“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则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诗人选择在夕阳西下之时,采莲而不去关注世俗的得失,这是一种对自我生活的认同与放下。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呈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情怀,既有对自然美的讴歌,又有对人生态度的深刻反思,体现了唐代诗人追求自由、淡泊的生活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浅渚荷花繁:在水浅的地方,荷花盛开,表现了自然的繁荣。
- 深塘菱叶疏:而在深水塘中,菱角的叶子则显得稀疏,形成对比。
- 独往方自得:独自前往的我,感到十分自在。
- 耻邀淇上姝:对于邀请淇水边的美女感到羞愧,体现出一种独立的自我意识。
- 广江无术阡:广阔的江面没有道路,象征着无拘无束。
- 大泽绝方隅:大泽的边际无处可寻,暗示孤独。
- 浪中海童语:海童在浪中轻声细语,增添了神秘感。
- 流下鲛人居:水中流淌着鲛人的家,寓意着神秘的存在。
- 春雁时隐舟:春天的雁群偶尔掠过小舟,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新荷复满湖:新荷又在湖面上绽放,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采采乘日暮:在日暮时分去采莲,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
- 不思贤与愚:不再思虑贤者与愚者,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心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浅渚”与“深塘”,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间接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
- 拟人:将自然界的元素赋予情感,如“海童语”,使诗句生动形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世俗名利的淡泊态度。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荷花:象征着纯洁、美丽和高尚的品格。
- 菱角:代表着水乡的生机与自然。
- 海童:体现了神秘与梦幻的色彩。
- 鲛人:传说中的水中生物,暗示着神秘的存在。
- 春雁: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独往方自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态?
- A) 羡慕他人
- B) 自得其乐
- C) 感到孤独
- D) 渴望社交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鲛人”居住在哪里?__
-
判断题:诗人希望在日暮时采莲,不在乎贤与愚。 (对/错)
答案:
- B) 自得其乐
- 流下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南春》 - 杜甫
- 《夜泊牛头》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江南春》与《采莲曲》均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但前者更多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而后者则更强调个人的独立与自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