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其三 腊八前二日写梅,寿内四十八岁》
时间: 2025-04-27 19:44: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其三 腊八前二日写梅,寿内四十八岁
作者: 姚华 〔清代〕
雪后苔枝缀玉,春前铁萼簪红。
湖云冻坼水西东。千里月来催梦。
邻老心情未艾,如花眉寿堪同。
消寒图上候东风。长笛一声初弄。
白话文翻译:
雪后,青苔的枝头上挂满了雪珠,春天来临前,梅花的铁青色叶子上点缀着红花。
湖面冰冻,云层在水面上分开,东西两岸的景色一片苍茫。
千里之外的明月,催促着人们的美梦。
邻居们的心情还没有过去,像花一样的眉毛,祝愿一起长寿。
在图画上等待东风的到来,长笛声响起,初次奏响。
注释:
- 苔枝:指青苔覆盖的树枝。
- 铁萼:梅花的叶子,形容其颜色青而坚硬。
- 湖云冻坼:湖面结冰,云层与水面之间的空间分开。
- 邻老:邻居的老人,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 消寒图:一幅描绘温暖春天的图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华是清代的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常以细腻的自然描绘和深厚的情感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腊八前两天,正值冬季,诗人以梅花为题,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在其四十八岁生日临近之际,情感愈发深厚。
诗歌鉴赏:
《西江月 其三》是一首充满冬季气息与春日盼望的词作。诗中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联系。开篇的“雪后苔枝缀玉”描绘了雪后清新的景象,随即引入梅花的铁萼与红花,显示出在寒冷的冬季中春的气息即将来临。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希望。
接着,湖面冰冻,云层与水面之间的分隔,意境更加深远,仿佛在描绘诗人的心境。此时,千里之外的明月成为了梦的催促者,表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邻居的情感也在此时得到呼应,诗人把自己的心情与邻居的祝愿结合起来,体现了人际间的和谐与温暖。
最后一句“长笛一声初弄”,更是将整首诗的意境提升至高潮,音乐的响起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到来,暗示冬去春来的生机。这首诗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流露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后苔枝缀玉”:雪后的青苔枝头,像是挂满了玉般的雪珠。
- “春前铁萼簪红”:春天来临之前,梅花的坚硬叶子上点缀着红色的花朵。
- “湖云冻坼水西东”:湖面冰冻,云层与水面形成分隔,描绘出寒冷的冬日景象。
- “千里月来催梦”:明月从千里之外升起,催促着人们的美梦。
- “邻老心情未艾”:邻居们的心情仍未平静,表达出一种共情。
- “如花眉寿堪同”:如同花一样的美丽眉毛,祝愿长寿。
- “消寒图上候东风”:在图画中等待东风的到来,象征春天的希望。
- “长笛一声初弄”:长笛声响起,象征新生活的开始。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雪后苔枝缀玉”中的“缀玉”让人联想到雪的晶莹剔透;“千里月来催梦”则赋予了明月以生命,表现了对梦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变化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着寒冷与静谧,暗示冬季的结束。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希望,代表着新生的力量。
- 月亮:象征着梦想与期盼,带给人们思考和幻想。
- 长笛:象征着音乐与生命的节奏,寓意新生命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雪后苔枝缀玉”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 A. 春天的花朵
- B. 雪后的青苔
- C. 夏日的阳光
-
“千里月来催梦”中的“月”象征了什么?
- A. 现实
- B. 梦想
- C. 过去
-
诗人的邻居心情如何?
- A. 快乐的
- B. 忧伤的
- C. 未平静的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姚华的《西江月》都涉及月亮的意象,但李白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酒的畅快,而姚华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