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诚之知瀛州》
时间: 2025-01-11 08:55:32意思解释
送李诚之知瀛州
作者:苏辙 〔宋代〕
原文展示
少年学诗书,晚岁探至道。
岂伊封疆臣,乃是廊庙宝。
苦恨富贵迟,声名得空早。
忆惟西羌桀,始建元戎纛。
恩威炳朝日,号令靡秋草。
功勋不容究,孤高易摧倒。
归来易三邦,但养胸中颢。
宁知北边将,还须用耆老。
春风吹旌旂,先声遍城堡。
往事安足惩,遗黎待公保。
白话文翻译
年轻时我学习诗书,老来才探求真正的道理。
我并不是封疆的大臣,而是朝廷的栋梁。
我苦恨富贵来得太晚,声名却能够早早获得。
记得西羌的桀,刚开始建立元戎的旗帜。
恩威如朝日照耀,号令如秋草般繁茂。
功勋无法细究,孤高之人容易被摧毁。
归来时容易三邦,但只要养护心中的理想。
哪里知道北方的将领,还得依赖年长者。
春风吹拂,旌旗飘扬,先声传遍城堡。
往事又有什么值得惩罚的,人民期待你的保护。
注释
字词注释
- 封疆臣:指地方官或边疆的统治者。
- 廊庙宝:比喻朝廷的栋梁之材。
- 桀:西羌的首领,象征着开创者。
- 恩威:指施加的恩惠与威严。
- 旌旂:旗帜,象征着军队或政权。
典故解析
- 西羌桀:指历史上的西羌部落,象征开疆拓土的英勇精神。
- 三邦:指历史上多次割席断交的国家,象征分裂与团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1112),字子美,号涧溪,宋代文学家、政治家,苏轼之弟。他以诗文兼擅著称,尤以豪放、清新见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辙送别好友李诚之赴任瀛州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送李诚之知瀛州》是一首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殷切期望与对自我命运的深思的作品。诗中首句以“少年学诗书”开头,展现了作者年轻时的理想追求,接着以“晚岁探至道”表明他对人生真谛的不断探索。对比中间的“岂伊封疆臣,乃是廊庙宝”,诗人将自己定位为朝廷的栋梁,而非依附于权势的地方官,让人感受到一种清高的自我认知。
诗中还提到“苦恨富贵迟,声名得空早”,显示出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无奈与惋惜。这种情感与后面“功勋不容究,孤高易摧倒”相呼应,反映出对功名的复杂态度,既渴望又多了一层忧虑。结尾的“往事安足惩,遗黎待公保”则更是彰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对民众的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少年学诗书:年轻时专注于学习诗文。
- 晚岁探至道:老年时才寻求真理。
- 岂伊封疆臣:自己并不是地方官。
- 乃是廊庙宝:自己是朝廷的重要人物。
- 苦恨富贵迟:对富贵来得太晚感到惋惜。
- 声名得空早:声名早已获得却没有富贵。
- 忆惟西羌桀:回忆古人西羌的杰出人物。
- 恩威炳朝日:恩德和威严如朝阳般灿烂。
- 号令靡秋草:号令如秋草,生机勃勃。
- 功勋不容究:功劳无法细致考量。
- 孤高易摧倒:孤傲者容易被打倒。
- 归来易三邦:归来时面对割席断交的三邦。
- 但养胸中颢:养护理想于心。
- 宁知北边将:怎能了解北方的将领。
- 还须用耆老:还需依赖年长的智者。
- 春风吹旌旂:春风中旗帜飘扬。
- 先声遍城堡:声势壮大传遍四方城堡。
- 往事安足惩:往事不足以惩罚。
- 遗黎待公保:人民期待得到保护。
修辞手法
- 对比:作者用年轻时的学习与晚年求道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生哲理的思考。
- 比喻:用“恩威炳朝日”比喻施政的光辉。
- 排比:句子结构相似,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友人的祝福、对自我命运的反思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表现出一种清高的理想与对社会的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旂:象征权力与荣耀。
- 秋草:象征丰收与生命的力量。
- 北边将:象征边疆的稳定与安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辙的“少年学诗书”表达了什么?
- A. 对学习的热爱
- B. 对权力的渴望
- C. 对友人的祝福
- D. 对富贵的追求
-
诗中“苦恨富贵迟”是什么意思?
- A. 认为富贵不重要
- B. 感叹自己未能早得富贵
- C. 认为声名更重要
- D. 希望能帮助他人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夜泊牛津》 - 李白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辙与其兄苏轼的作品,两者均有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人生的反思,但苏辙更显清高淡泊,而苏轼则更加豪放奔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辙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