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
时间: 2025-01-11 06:09:15意思解释
苦雨
作者:苏辙 〔宋代〕
原文展示:
蚕妇丝出盎,田夫麦入仓。
斯人薄福德,二事未易当。
忽作连日雨,坐使秋田荒。
出门陷涂潦,入室崩垣墙。
覆压先老稚,漂沦及牛羊。
余粮讵能久,岁晚忧糟糠。
天灾非妄行,人事密有偿。
嗟哉竟未悟,自谓予不戕。
造祸未有害,无辜辄先伤。
箪瓢吾何忧,作诗热中肠。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季节,蚕妇忙着出丝,农夫也在忙着收割麦子。
这样的生活,实在是薄福的表现,两件事情都不容易承受。
忽然连日的暴雨,导致秋天的田地荒芜。
出门时脚陷入泥泞,进屋时墙壁也崩塌。
这样的灾难,使得年长的小孩受到压迫,牛羊也都漂流失所。
剩下的粮食又能撑多久,年末又要担心糠糟的生活。
天灾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人事之间总有因果关系。
唉,为什么我还是没有醒悟,竟自以为没有伤害。
祸害并不一定能伤害到自己,无辜的人却总是首当其冲。
我又何必忧愁,拿着箪瓢,我只想在诗中抒发我的热情。
注释:
- 蚕妇:养蚕的妇女,指从事丝绸生产的农民。
- 田夫:指农夫,种田的人。
- 薄福德:指生活困苦,福气不多。
- 涂潦:指泥泞的道路。
- 糟糠:指粗糙的食物,表示生活贫困。
- 天灾:自然灾害。
- 人事密有偿:人间的行为与结果是有密切关系的。
典故解析:
- “天灾非妄行”:道出天灾的发生往往与人类的行为有关,反映了古人对天人感应的认识。
- “箪瓢吾何忧”:箪和瓢是古代用来盛食物的器具,表达了诗人对生活贫困的淡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美,号朴斋,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弟弟。与兄长共同倡导“诗、文、书、画”四艺的学习。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一个多雨的秋季,反映了农民因天气灾害而遭受的困境,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怀。
诗歌鉴赏:
《苦雨》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无奈,苏辙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呈现了在连日暴雨下,农田荒芜、生活困顿的景象。诗中不仅描绘了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直接影响,还引发了对人事因果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天灾非妄行”提醒人们关注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思考。同时,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虽然生活艰辛,诗人仍选择以诗歌作为宣泄情感的方式,展现了他对生活的坚韧与乐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蚕妇丝出盎,田夫麦入仓:描写农民的日常生活,表达他们的辛勤与付出。
- 斯人薄福德,二事未易当:强调生活的艰辛,暗示命运的不公。
- 忽作连日雨,坐使秋田荒:突显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破坏。
- 出门陷涂潦,入室崩垣墙:形象地描绘了因暴雨而造成的生活困境。
- 覆压先老稚,漂沦及牛羊:表现了灾害对人和动物的伤害,深刻感受到无辜者的苦痛。
- 余粮讵能久,岁晚忧糟糠:反映了对未来生活的忧虑。
- 天灾非妄行,人事密有偿:揭示了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 嗟哉竟未悟,自谓予不戕: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无知的自责。
- 造祸未有害,无辜辄先伤:强调无辜者常常成为灾难的受害者。
- 箪瓢吾何忧,作诗热中肠:表达了诗人用诗歌来排解忧虑的态度。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对比艰辛的生活与内心的坚持,形成鲜明的对比。
- 拟人:将自然灾害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比喻:以“箪瓢”比喻简朴的生活,显现诗人的达观。
主题思想: 该诗通过描写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反映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与对生活的坚韧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因果关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蚕妇:象征着勤劳与辛苦。
- 田夫:代表了农民的生计与希望。
- 雨:象征着自然的无情与人力的渺小。
- 墙壁:寓意着家园的脆弱与不安全。
- 箪瓢: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蚕妇丝出盎”中“丝”指的是什么?
A. 线
B. 蚕丝
C. 水
D. 田地
答案:B -
诗中反映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自然的美
B. 农民的艰辛
C. 诗人的乐观
D. 社会的和谐
答案:B -
“天灾非妄行”说明了什么?
A. 天灾是随机的
B. 天灾与人类行为有关
C. 天灾不可避免
D. 天灾是上天的惩罚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苏辙《苦雨》与杜甫《春望》: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但杜甫更强调战争带来的苦难,而苏辙则聚焦于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唐诗三百首》
- 相关文学评论文章和研究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