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感怀
归懋仪 〔清代〕
欹枕梦频惊,残釭暗复明。
愁多天地窄,情重死生轻。
浮世原知幻,诸魔未易平。
秋虫尔何苦,断续和悲鸣。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梦中常常惊醒,灯光微弱而又时明时暗的情境。内心的愁苦使得天地显得狭窄,而对于情感的重视使得生死显得轻微。浮华的世界本就知道是虚幻的,但心中的魔障却难以平息。秋天的虫鸣又何必如此痛苦,断断续续地发出悲伤的叫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欹枕:指侧躺着睡觉的姿势。
- 残釭:指残留的灯光,暗示夜晚的孤寂。
- 愁多天地窄:愁苦多了,天地之间似乎显得狭窄,令人感到压抑。
- 情重死生轻:强调情感的沉重,使得生与死的问题变得轻松。
- 浮世原知幻:浮华的世界本质上是虚幻的。
- 诸魔未易平:心中的烦恼与困惑难以平息。
- 秋虫尔何苦:问秋天的虫子何必如此痛苦。
- 断续和悲鸣:虫鸣声断断续续,显得悲伤。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浮世原知幻”可以与佛教的“无常”思想相联系,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归懋仪,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诗作常反映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个人情感挣扎与社会动荡的时期,可能受到了身边环境变化的影响,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与对内心情感的困惑。
诗歌鉴赏:
《感怀》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的诗作。诗人在梦中频繁惊醒,显现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通过“欹枕梦频惊”的描绘,读者能感受到一种孤独的夜晚氛围,而“残釭暗复明”的意象则进一步突出了这种孤独及内心的挣扎。愁苦的情感使得天地变得狭窄,作者将愁苦与空间的狭窄相结合,表现出内心的压抑和痛苦。
诗中“情重死生轻”一句,令人深思,情感的重量使得生死的意义变得轻而易举,似乎在传达一种对生命态度的反思。同时,作者也意识到生活的虚幻与无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最后,秋虫的悲鸣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哀伤与无奈,营造出一种哀愁的气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折射出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交织,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深邃的内心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欹枕梦频惊:侧头入睡,梦境不断被惊扰,表现出内心的不安。
- 残釭暗复明:微弱的灯光时明时暗,象征着不确定的情感状态。
- 愁多天地窄:愁苦之多使得天地显得狭小,内心压抑感加重。
- 情重死生轻:情感的重大使生与死的问题显得轻松,暗含对生命的思考。
- 浮世原知幻:世间万象本质上是虚幻的,传达出一种超然的意识。
- 诸魔未易平:心中的困扰与烦恼难以平息,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 秋虫尔何苦:提问秋虫为何痛苦,似乎在反映自己的情感状态。
- 断续和悲鸣:虫鸣声断断续续,显得悲伤,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天地窄”比喻内心的压抑。
- 拟人:秋虫的悲鸣赋予了虫子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象征内心的挣扎与幻想。
- 灯光:象征希望与孤独的交织。
- 愁苦:内心的重负与压抑。
- 秋虫:自然界的声音,反映情感的延续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欹枕梦频惊”是指什么?
A. 侧身入睡,梦中惊醒
B. 清晨醒来
C. 精神饱满 -
“浮世原知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A. 对现实的绝望
B. 对世事的无常感叹
C. 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
诗中提到的“秋虫”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短暂
B. 内心的悲伤
C. 自然的宁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探讨情感与孤独。
- 李白的《静夜思》: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的表达。
诗词对比:
- 归懋仪的《感怀》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着重于内心的愁苦与哲学思考,后者则表现出对生活的畅快与豪情。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诗词鉴赏》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