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柳》

时间: 2025-02-04 16:15:50

风里枝条弱,秋来雨露匀。

可怜曾折处,应有未归人。

莺语久岑寂,蝉声自苦辛。

谁家羌笛里,犹怨玉关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里枝条弱,秋来雨露匀。
可怜曾折处,应有未归人。
莺语久岑寂,蝉声自苦辛。
谁家羌笛里,犹怨玉关春。

白话文翻译:

在风中,柳枝显得柔弱,秋天来临,雨水和露水均匀地滋润着它们。可怜那些曾折断的柳条,想必是有未归的人在思念。黄莺的歌声早已沉寂,蝉鸣声也显得格外辛苦。哪家人的羌笛中,仍在为春天的离去而哀怨?

注释:

  • :柳树,常用以象征柔弱和思念之情。
  • 雨露匀:指秋天时雨水和露水的滋润均匀。
  • 可怜曾折处:感叹曾被折断的柳枝,暗示思念之情。
  • 莺语久岑寂:黄莺的歌声已经很久没有听见,表示环境的孤寂。
  • 羌笛:羌笛是古代一种乐器,常与思乡之情相关。
  • 玉关春:指代春天,玉关是古代边关的象征,暗示离别和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绍兰,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被记载,以擅长咏物和抒情的诗作而闻名。其作品常体现细腻的情感和自然的细致观察。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秋季,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思念之情,反映了诗人在感受到秋风瑟瑟和自然变迁时的内心感受,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感情状态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秋柳》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中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象,同时寄托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开篇的“风里枝条弱”便生动地勾勒出柳条在秋风中的脆弱形象,展现出一种凄凉的美感。接着,诗人通过“秋来雨露匀”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安静而清新的秋日氛围,雨露的滋润与柳枝的脆弱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莺语久岑寂,蝉声自苦辛”进一步加深了孤独感,黄莺的沉寂和蝉的辛苦鸣叫让人感受到秋天的萧条与凄凉。而最后一句“谁家羌笛里,犹怨玉关春”则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羌笛的哀怨声中透出对春天的怀念,暗示着离别与孤独的主题。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细腻,柳、莺、蝉、羌笛等元素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秋日的画卷,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事的深切思考,情感真挚而细腻,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风里枝条弱:描绘了秋风中柳条的柔弱状态,暗示诗人的孤独和脆弱。
  2. 秋来雨露匀:秋天的雨露滋润均匀,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变化。
  3. 可怜曾折处:感叹曾经被折断的柳枝,象征着不再回归的人。
  4. 应有未归人:暗示有人在思念,表达了对离别的惋惜。
  5. 莺语久岑寂:黄莺的歌声久未听见,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
  6. 蝉声自苦辛:蝉的鸣叫更加显得辛苦,反映了季节的变迁。
  7. 谁家羌笛里:引入羌笛的意象,带出思乡之情。
  8. 犹怨玉关春:羌笛中的怨声为春天的离去而哀怨,体现了更深层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柳条在风中显得“弱”,赋予自然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莺语久岑寂,蝉声自苦辛”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羌笛的声音与春天的离去相联系,进一步加深了思念的情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惋惜。柳、莺、蝉等意象交织,展现了孤独、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柔弱和思念,常与离别相关。
  • :代表着春天的生机与快乐,莺声的沉寂意味着失去。
  • :象征着暑去秋来的时节,带有辛苦和哀叹之意。
  • 羌笛:与思乡和离别的情感密切相关,古乐器常用以表达哀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柳
    b) 蝉
    c) 莺
    d) 以上皆是

  2. “可怜曾折处”中的“折”字主要指什么? a) 折断
    b) 折磨
    c) 折合
    d) 折叠

  3. 诗中提到的“玉关”主要象征什么? a) 春天
    b) 离别
    c) 喜悦
    d) 秋天

答案

  1. d) 以上皆是
  2. a) 折断
  3. b) 离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董绍兰的《秋柳》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前者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孤独与思念,后者则通过草的枯荣反映离别之情,两者均展现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但在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诗词《秋柳》原文及其注释。
  • 清代诗人董绍兰的生平与作品集。
  • 古典诗词鉴赏相关书籍,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