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楼横北固》

时间: 2025-01-11 09:55:32

楼横北固,尽日厌厌雨。

欸乃数声歌,但渺漠、江山烟树。

寂寥风物,三五过元宵,寻柳眼,觅花英,春色知何处。

落梅呜咽,吹彻江城暮。

脉脉数飞鸿,杳归期、东风凝伫。

长安不见,烽起夕阳间,魂欲断、酒初醒,独下危梯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蓦山溪·楼横北固
——张表臣 〔宋代〕
楼横北固,尽日厌厌雨。
欸乃数声歌,但渺漠江山烟树。
寂寥风物,三五过元宵,
寻柳眼,觅花英,春色知何处。
落梅呜咽,吹彻江城暮。
脉脉数飞鸿,杳归期东风凝伫。
长安不见,烽起夕阳间,
魂欲断酒初醒,独下危梯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北固楼的景象,一整天都在淅淅沥沥的雨中,诗人对此感到厌倦。几声划船的歌声回荡在耳畔,然而眼前却只有渺茫的江山烟雾和树木。此时的风光显得十分寂寥,元宵节时三五成群的人过客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但寻觅柳芽和花蕾的踪迹却让人无从得知春天究竟在何处。落梅的声音让人心痛,江城的黄昏也被这忧伤的气氛所笼罩。数只飞鸿在空中盘旋,归期渺茫,东风止步凝望。长安已不再可见,烽火在夕阳下升起,诗人的心情变得沉重,刚刚醒酒的他独自走下高楼,带着一份孤寂与无奈。

注释:

  • 厌厌:形容心情烦闷。
  • 欸乃:指船工划船时的歌声。
  • 渺漠:模糊不清,遥远的样子。
  • 元宵:指元宵节。
  • 柳眼:指柳芽。
  • 花英:指花蕾。
  • 呜咽:细微的哭泣声。
  • 脉脉:形容目光深情。
  • 杳归期:模糊的归期。
  • 凝伫:静止不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表臣,字子美,号青山,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独特的意象而著称。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张表臣的诗常常流露出对历史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北固楼,背景是一个雨天,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以及人事,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故乡长安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在雨天的孤独与思索。开篇以“楼横北固,尽日厌厌雨”点明了天气的阴郁,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接着几声划船的歌声打破了沉寂,但又让人感受到江山的渺茫。在“寂寥风物”中,诗人通过描绘元宵节的过客,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然而“春色知何处”则流露出一种无奈和失落。落梅的呜咽和飞鸿的脉脉,更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与对归属的渴望。最后一句“独下危梯去”更是将孤独感推向高潮,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横北固:描绘北固楼的壮观景象,同时暗示诗人所在的高处。
  • 尽日厌厌雨:表现一整天的雨天带来的烦闷。
  • 欸乃数声歌:突现生活的气息,但随即又被周围的景色所淡化。
  • 但渺漠江山烟树:描绘远方的景象,增加了孤独感。
  • 寂寥风物:表达环境的空旷和冷清。
  • 三五过元宵:元宵节的热闹与自然的冷清形成对比。
  • 寻柳眼,觅花英:暗示春天的来临,但又显得无从得知春色的踪迹。
  • 落梅呜咽:用声音表现春天的逝去。
  • 脉脉数飞鸿:飞鸿象征着思乡,归期却是迷茫的。
  • 长安不见,烽起夕阳间:表现对长安的思念与对历史的反思。
  • 魂欲断酒初醒:醉酒后的清醒,表现出内心的挣扎。
  • 独下危梯去:带着孤独感走下高楼,暗示对现实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落梅呜咽”比喻春天的逝去,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寻柳眼,觅花英”,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将梅花的声音赋予情感,使得意象更为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又富有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固楼:象征着怀旧和孤独。
  • 江山烟树:表现出自然的渺茫与人事的无常。
  • 梅花:象征着春天的逝去与失落。
  • 飞鸿:象征着思乡和归属感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元宵”节指的是哪一天? A. 正月十五
    B. 正月初一
    C. 二月二
    答案:A

  2.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孤独与思乡? A. 飞鸿、落梅
    B. 柳眼、花英
    C. 江山、烟树
    答案:A

  3. 诗中的“欸乃数声歌”是指什么? A. 船工的歌声
    B. 渔民的歌声
    C. 游子的歌声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与张表臣的《蓦山溪》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李白的诗更为直接,而张表臣则通过自然景象更为细腻地表现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