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时间: 2025-01-26 02:34:21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

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白话文翻译:

曾经在深山桃源中宴乐,伴随着舞鸾歌凤的美妙音律。长久以来我记得分别的那一刻,泪水交织着送别的情景。就像梦一样,梦一样,残月与落花在烟雾中显得沉重。

注释:

  • 曾宴:曾经的宴会。
  • 桃源:指的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象征着理想的生活环境。
  • 舞鸾歌凤:比喻美丽的舞蹈和动听的歌声,象征欢乐的气氛。
  • 长记:长久地记得。
  • 和泪:泪水交融,形容情感深厚。
  • 如梦:像梦一样,表示虚幻和不真实。
  • 残月:即将消失的月亮,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结束。
  • 落花烟重:落花在烟雾中显得沉重,暗示着离别的悲伤。

典故解析:

“桃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美好的理想世界。诗中提及“桃源”不仅增添了诗的意境,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存勖(885年-943年),字存勖,号兴化,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他的诗歌多抒情,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李存勖的政治生涯中,经历了权力斗争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感伤。

诗歌鉴赏:

《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是一首情感真挚的词作,透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惆怅。开头两句描绘了在理想境地“桃源”中欢聚的场景,表现出一种宁静与欢快的气氛,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随着诗句的推进,情感逐渐转向对离别的深切怀念,尤其是“和泪出门相送”一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送别时的悲伤与不舍。这种情感的转换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戏剧性,仿佛在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沉浸于美好回忆与伤感离别的情境中。

“如梦,如梦”两句反复强调了梦的虚幻,暗示着美好时光的易逝,以及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反差。最后的“残月落花烟重”更是用意象的变化进一步加深了诗中情感的分量,残月与落花象征着美好的逝去与对过往的沉重追忆,给人一种强烈的感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宴桃源深洞:回忆曾经在桃源的宴会,强调环境的幽美。
  • 一曲舞鸾歌凤:描绘宴会中美妙的舞蹈和歌声,营造出欢乐的氛围。
  • 长记别伊时:深刻记得分别的时刻,表达对离别的依恋。
  • 和泪出门相送:用泪水表达送别时的情感,增强悲伤的气氛。
  • 如梦,如梦:重复强调梦的感觉,暗示对过去的怀念与不真实。
  • 残月落花烟重:用意象表达离别的沉重与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宴会比作梦境,强调其虚幻与美好。
  • 对仗:如“舞鸾歌凤”与“残月落花”,增强音乐感。
  • 排比:通过反复的句式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对桃源宴乐的回忆与对离别的哀伤,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层次丰富,意境深远。

意象分析:

  • 桃源:理想的栖息地,象征着和谐安宁的生活。
  • 舞鸾歌凤:美好欢乐的场景,代表着青春与欢愉。
  • 残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的消逝。
  • 落花:象征爱情与美好事物的无常,暗示离别的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什么? A. 理想生活 B. 战争 C. 贫穷

  2. “如梦,如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开心与快乐 B. 怀念与无奈 C. 愤怒与不满

  3. 诗中提到的“残月”主要象征什么? A. 希望 B. 时间流逝 C. 财富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在自然美景中饮酒作诗的情景,展现了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但更加自由洒脱。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离别之情,与李存勖的《如梦令》在情感基调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亲情和友情的深刻怀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存勖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