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久雨 其二
带雨山云不肯明,
草泥封径断人行。
竹林纵有鸟飞路,
十日不闻鶗鴂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持续的雨季,山间的云雾笼罩,显得沉闷而不明亮。泥泞的草地封闭了小路,使人无法通行。虽然竹林里可能有鸟儿飞过,但已整整十天没有听到黄莺的歌声,显得格外寂静。
注释:
字词注释:
- 带雨:指山上带着雨雾的状态。
- 不肯明:意为不愿意显露出明亮的样子。
- 草泥:指草地上沾满泥水的情况。
- 封径:封闭的小路。
- 断人行:阻碍人们通行。
- 竹林:竹子生长的林子。
- 纵有:即使有。
- 鶗鴂声:指黄莺的鸣叫。
典故解析:
- 鶗鴂: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意象,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复苏。在此诗中,十天未闻其声,象征着寂静与萧条,也反映出雨季的压抑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弥逊,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风格多有淡淡的忧伤与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持续的雨季,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感受,同时也可以视作对生活状态的隐喻,表达了对困境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久雨 其二》是一首深具意境的诗,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久雨带来的压抑氛围。诗的前两句“带雨山云不肯明,草泥封径断人行”便将读者带入一个阴郁的景象中,山云笼罩,阳光难以透出,草地因雨水变得泥泞不堪,封闭了通往外界的道路,给人一种孤独与窒息的感觉。接下来的两句“竹林纵有鸟飞路,十日不闻鶗鴂声”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寂静的氛围。虽然竹林中可能有鸟儿飞过,但黄莺的沉默无疑是对生机的缺失的强调,十天未闻其声,不仅是时间的流逝,也是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透出一种无奈与感伤,对自然的描绘不仅是对景物的观察,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映射。在这场久雨的洗礼中,诗人似乎在反思自我与外界的关系,雨水既是自然现象,也是心灵的象征,表明了在某种环境下生存的无奈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带雨山云不肯明:山上雨雾弥漫,阳光无法穿透,给人一种阴沉的感觉。
- 草泥封径断人行:泥泞的草地封闭了小路,阻碍了人们的出行,象征着无奈与困境。
- 竹林纵有鸟飞路:尽管竹林中可能有鸟儿飞过,暗示着生命的存在。
- 十日不闻鶗鴂声:十天没听到黄莺的鸣叫,象征着生机的缺失和宁静的压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雨季的阴郁和孤独寓意化,形成情感共鸣。
- 对仗:诗句工整,前后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云雾与阳光的对立,赋予自然以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在自然环境影响下,个体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生活美好事物的渴望与失落感,是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云:象征着自然的沉静与压抑。
- 草泥:代表着困境与阻碍。
- 竹林: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但同时又隐含寂静。
- 鶗鴂声:象征生机与活力的缺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鶗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鸟类
C. 一种天气现象
D. 一种山脉 -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A. 欢乐
B. 压抑
C. 愤怒
D. 兴奋 -
“草泥封径”表现了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人们的团聚
C. 生活的困境
D. 诗人的愉悦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象,但更多呈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美感,而李弥逊的《久雨 其二》则侧重于雨季的压抑与孤独,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名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