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仙亭》
时间: 2025-01-27 03:28: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仙亭
作者: 李弥逊 〔宋代〕
隔水楼台耸佛宫,
缘云扪石得搘筇。
布金地主空遗像,
折桂仙翁失旧踪。
人去远山留夕照,
僧归晚径带残钟,
眼中有句无人道,
欲寄丹青恐未工。
白话文翻译:
在水面另一边,楼台高耸如佛宫,
沿着云雾攀登石壁,手中扶着拐杖。
曾经金光闪耀的地主,如今只留下空洞的雕像,
那位折桂的仙翁,早已失去了踪影。
人走后,远山上留下了夕阳的余晖,
僧人归来时,山径上只带回了余响的钟声。
我心中有句诗却无人倾诉,
想寄托于丹青之中,却怕技艺尚未成熟。
注释:
- 隔水:指隔着水面,强调空间的距离。
- 楼台:指高耸的楼阁,象征着高雅与超然。
- 佛宫:佛教寺庙,象征着宁静与圣洁。
- 缘云扪石:沿着云雾攀登石壁,表现出追求高远的意象。
- 布金地主:曾经的富人,现已成为空虚的存在。
- 折桂仙翁:比喻成就非凡的高人,古代文人常用“折桂”来象征获得功名。
- 夕照:指夕阳的余晖,给人一种孤独与惆怅的感觉。
- 残钟:指钟声渐逝,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孤独感。
- 丹青:指绘画,表达了诗人寄托情感的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弥逊,字景春,号石门,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和人事变化为题材,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弥逊隐居于山水之间时,借助自然景观描绘个人的孤独与对过去的怀念,反映了他对逝去事物的感伤。
诗歌鉴赏:
《得仙亭》是一首描绘孤独与怀旧的诗歌,通过对高耸楼台、夕阳余晖和僧归钟声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与对过往的追忆。隔水的楼台象征着距离与高远,配以佛宫的意象,增强了诗的超然感。诗中“布金地主空遗像”,写出了昔日繁华与今日凋零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变化的必然。后面的“人去远山留夕照”则加强了孤独的情感,夕阳的余晖似乎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
诗的最后两句“眼中有句无人道,欲寄丹青恐未工”,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与无奈,尽管心中有诗想要表达,却又担心自己的技艺不足。这样的情感让整首诗浸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反映了诗人对艺术与人生的追求,以及对自我表达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隔水楼台耸佛宫:描绘出高耸的楼台在水面上显得更加神秘,暗示诗人追求的境界。
- 缘云扪石得搘筇:形象地表现出艰苦的追求过程,显示出诗人渴望达到高远之境。
- 布金地主空遗像:揭示过去的繁华已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空虚的记忆。
- 折桂仙翁失旧踪:表达了对成功者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失落感。
- 人去远山留夕照: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留下的是孤独的景象。
- 僧归晚径带残钟:僧人归来的情景,象征着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 眼中有句无人道:内心的感受无法与他人分享,显得格外孤独。
- 欲寄丹青恐未工:对自我表达的渴望与不安,展现了诗人对艺术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耸的楼台比作佛宫,象征着追求的高远。
- 对仗:如“人去远山留夕照,僧归晚径带残钟”,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夕照、钟声等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事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慨,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艺术追求的艰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楼台:象征追求与理想的高远。
- 佛宫:代表宁静与超然的境界。
- 夕照:暗示时间流逝与孤独感。
- 残钟:象征记忆与岁月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得仙亭》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李弥逊
C.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布金地主”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富人
B. 现在的穷人
C. 成功的文人 -
诗中“欲寄丹青恐未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自信
B. 失落与无奈
C. 喜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李弥逊的《得仙亭》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是描写孤独与思乡之情的作品,但李弥逊更侧重于对过往的怀念与对高远境界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弥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