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时间: 2025-01-27 03:15:58

体为常轻定复飘,间梅遮杏得春饶。

别离处处添愁色,风雨年年换旧条。

拂瓦半枯陶令宅,沿溪不断灞陵桥。

凄凉又见千门绿,野老当时恨未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
作者:刘子翚 〔宋代〕
体为常轻定复飘,间梅遮杏得春饶。
别离处处添愁色,风雨年年换旧条。
拂瓦半枯陶令宅,沿溪不断灞陵桥。
凄凉又见千门绿,野老当时恨未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柳树在春天的景象,柳枝轻盈拂动,时而被梅花和杏花遮掩,显示出春天的丰盈与繁盛。然而,分离的愁绪在各处滋生,历经风雨,旧的柳条也难免更替。屋顶的瓦片已显枯萎,陶令的居所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而溪水旁的灞陵桥依旧不断。最终,诗人感慨万千,看到千家万户的绿色,却依旧无法释怀当年的恨意。

注释:

  • 体为常轻:形体轻盈。
  • 梅遮杏:梅花和杏花相互掩映。
  • 别离处处添愁色:每个别离的地方都增加了愁苦的色彩。
  • 风雨年年换旧条:年复一年,风雨中柳条不断更换。
  • 拂瓦:拂动屋顶的瓦片。
  • 半枯陶令宅:陶令的宅子已半枯。
  • 沿溪不断灞陵桥:沿着溪水,灞陵桥依然不停地连接两岸。
  • 凄凉又见千门绿:看到千家万户的绿意,却依然感到凄凉。
  • 野老当时恨未销:当年对老人的恨意仍未消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子翚,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及个人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在宋代,社会动荡和个人情感交织,刘子翚通过《柳》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和对过去情感的怀念。

诗歌鉴赏:

《柳》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思,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离别的忧愁。开篇即用“轻”和“飘”两个字形容柳树的姿态,生动地呈现了春天的气息。而“间梅遮杏得春饶”一句则暗示了春天的繁花似锦,充满了生机与希望。然而接下来的“别离处处添愁色”却瞬间将诗意转向愁苦,揭示了离愁别绪的沉重。这种情感的反转,使得整首诗在轻盈与沉重之间游走,体现了人生的无常。

诗中“风雨年年换旧条”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岁月变迁的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而“拂瓦半枯陶令宅”则暗示了生活的沧桑与衰败,展现了对家园的思念与失落。最后的“凄凉又见千门绿”,虽有生机,但作者的内心仍被昔日的恨意所困扰,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无奈与遗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体为常轻定复飘:柳树的形态总是轻盈而飘动,体现了春天的灵动。
  2. 间梅遮杏得春饶:梅花与杏花相互交错,展现了春天的丰盈。
  3. 别离处处添愁色:每一处离别都添了愁苦的色彩,彰显了离愁别绪。
  4. 风雨年年换旧条:年复一年,风雨中柳条的更替,隐喻岁月的流逝。
  5. 拂瓦半枯陶令宅:屋顶的瓦片有些枯萎,陶令的居所失去生机。
  6. 沿溪不断灞陵桥:溪水旁的桥不断延续,象征着生活的延续。
  7. 凄凉又见千门绿:看到千家万户的绿色,却感到凄凉的情感。
  8. 野老当时恨未销:过去的恨意依旧未消,表达了心中的不甘和遗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柳树的轻盈比作春天的生机。
  • 拟人:柳树似乎有自己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的情绪。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柳树的描写,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离别的惆怅,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与对往事的追忆,传达出一种深邃而复杂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柔情,同时也代表了离愁。
  • 梅、杏:繁花似锦,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风雨:象征人生的坎坷与无常。
  • 瓦、宅:暗示家园的沧桑与失落。
  • 灞陵桥:象征连接与延续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梅遮杏”意指什么?

    • A. 梅花与杏花的交错
    • B. 梅花的凋零
    • C. 春天的结束
  2. “别离处处添愁色”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愁苦
    • C. 兴奋
  3. 诗中“千门绿”所指的是?

    • A. 春天的生机
    • B. 过去的回忆
    • C. 离愁别绪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对生活的思考。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描写离愁和对往事的追忆。

诗词对比

  • 《柳》和《春望》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柳》更侧重于离愁,而《春望》则集中于国家的忧虑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子翚的生平与创作研究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