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仲秉赴廷试五首》

时间: 2025-04-28 02:25:45

一元谁破碎,河洛漏微分。

星斗昭乾纬,葩华粲地文。

班扬浑细事,伊傅有殊勋。

补履非神剑,相期敬所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仲秉赴廷试五首
作者: 李吕 〔宋代〕

一元谁破碎,河洛漏微分。
星斗昭乾纬,葩华粲地文。
班扬浑细事,伊傅有殊勋。
补履非神剑,相期敬所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仲秉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祝福与期望。开头提到“谁破碎”的问题,暗示着对理想的渴望与追求;“河洛”则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源泉。接着提到星斗和华丽的花朵,寓意着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前景;再到班扬和伊傅,分别指代历史上有名的士人,表现出诗人对仲秉的期望。最后一句则表示希望仲秉能够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努力,赢得应有的尊重和声誉。

注释

  • 一元:指宇宙最初的状态,常用来象征理想或目标。
  • 河洛:指黄河和洛河,古时认为是文化、智慧的发源地。
  • 星斗昭乾纬:指星星显现了天文的规律,象征着道理的明晰。
  • 班扬、伊傅:班固、扬雄与伊尹、傅说,分别是汉代和商周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以其才华和功绩著称。
  • 补履:意指补上鞋子,象征着准备、努力和踏实。
  • 非神剑:表示补履的手段并非神奇的武器,而是靠自身的努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吕,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风格清新,常以简练的笔触表达深意。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观察,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仲秉即将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之际,诗人对其寄予厚望,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也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诗歌鉴赏

《送仲秉赴廷试五首》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士人赴京应试时的各种心理和情感。全诗层层递进,从对宇宙与知识的思考,到对历史人物的借鉴,最后回到对仲秉个人前途的展望,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富有逻辑的思维过程。诗中“星斗昭乾纬,葩华粲地文”,不仅描绘了美好的未来,也暗示了知识的重要性和美好理想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朋友的祝福,也有对理想的追寻,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努力与社会期待的深刻理解,展现了士人风范和文化自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元谁破碎:探讨理想的实现与破碎,开篇即引人思考。
  2. 河洛漏微分:象征知识的渊源,暗示从微小处开始追求智慧。
  3. 星斗昭乾纬:自然界的变化与规律,暗示人应顺应自然,追求真理。
  4. 葩华粲地文:美丽的花朵象征着美好的未来,表达了对成功的向往。
  5. 班扬浑细事:提到历史人物,表明对前辈的仰慕与学习。
  6. 伊傅有殊勋:强调历史上士人的成就,激励仲秉追求卓越。
  7. 补履非神剑:强调成功并非依赖于神奇的手段,而是努力和准备。
  8. 相期敬所闻:表达了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与尊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与宇宙的“破碎”相结合,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展现了诗人对语言的把握。
  • 象征:使用河洛、星斗等意象,象征知识、理想与未来。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理想的追求与对朋友的祝福,体现了士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知识的尊重,传达了努力奋斗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洛:象征知识之源。
  • 星斗:象征理想与未来。
  • 葩华:象征美好的成就。
  • 班扬、伊傅:象征前人的智慧与成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一元谁破碎”中的“一元”指的是: A. 一个物体
    B. 宇宙的初始状态
    C. 一个人

  2. “河洛漏微分”中的“河洛”象征: A. 水流
    B. 知识与智慧
    C. 地理位置

  3.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是: A. 描述自然景观
    B. 祝福朋友赴京应试
    C. 讲述历史故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登高》 - 杜甫
  2. 《春望》 - 杜甫
  3. 《秋夕》 - 李商隐

诗词对比

对比李吕的《送仲秉赴廷试五首》和杜甫的《登高》,两者均表达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但李吕更侧重于对个人努力的期待,而杜甫则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与社会的忧虑。李吕的诗更具激励性,而杜甫的作品则更显沉重和感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