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

时间: 2025-02-04 16:16:15

子规声裹半晴阴,百丈牵行岸草深。

挟雨倒回风有力,避山横转水无心。

人於熟处难为别,酒到离边不标斟。

渔叟底知如许事,櫂歌穿入暮烟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晚晴
洪咨夔 〔宋代〕

子规声裹半晴阴,
百丈牵行岸草深。
挟雨倒回风有力,
避山横转水无心。
人於熟处难为别,
酒到离边不标斟。
渔叟底知如许事,
櫂歌穿入暮烟林。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傍晚情景:子规鸟的鸣叫在半晴的天空中回荡,岸边的草深得让人难以行走。雨势夹杂着强劲的风,水流在山间随意转弯。人们在熟悉的地方难以割舍离别,酒到离别之际再也无法细细斟酌。渔翁又怎能理解这样的情感,只是在暮色中的树林里,轻声地划船唱歌。

注释

子规:即杜鹃鸟,常在春末夏初啼叫,声声凄切。
百丈:指岸边的草丛,形容草深得几乎无法通过。
挟雨:带着雨的意思。
倒回:指风的方向与雨水相反。
避山:水流在山间转弯的意思。
熟处:熟悉的地方。
离边:离别的边缘。
渔叟:年迈的渔夫,常代表对生活的淡泊与无知。
櫂歌:划船时的歌声,表达渔夫的悠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约1123年-约1200年),字子华,号梅溪,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他在诗歌中常常融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诗作成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个人情感,表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依恋。

诗歌鉴赏

《晚晴》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黄昏时分的自然景色,诗歌以子规鸟的鸣叫开篇,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的氛围。诗中提到“百丈牵行岸草深”,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繁茂,也暗示了行者在环境中的困扰与无奈。

接下来的“挟雨倒回风有力,避山横转水无心”,则进一步强化了自然的动态感。风与雨的力量在这里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的无常与变化,似乎在暗示人在人生道路上的无奈,也反映出一种“水流无心”的人生哲学。

“人於熟处难为别,酒到离边不标斟”一句,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离别之苦。在熟悉的环境中,难以割舍亲情与友情,酒作为离别的象征,增添了诗中的情感深度。最后,渔叟的悠然自得,似乎在提醒人们,生活的真谛在于随遇而安,而非过分纠结于情感的纷扰。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情的交融,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子规声裹半晴阴:子规鸟的鸣声在半晴的天空中回荡,暗示情感的忧愁。
  • 百丈牵行岸草深:岸边的草丛茂密,行走困难,象征生活的困扰。
  • 挟雨倒回风有力:风强劲,雨水夹杂,展现自然的力量与无常。
  • 避山横转水无心:水流在山间转弯,象征生活的无心与随意。
  • 人於熟处难为别:在熟悉的地方,分离显得更加痛苦。
  • 酒到离边不标斟:在离别时,酒的斟酌变得无意义,感情更加沉重。
  • 渔叟底知如许事:渔夫对这些复杂的情感无从理解,代表一种无忧的生活态度。
  • 櫂歌穿入暮烟林:渔夫轻声划船,歌声融入暮色森林,展现宁静的生活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子规声”比喻情感的凄凉。
  • 拟人:水流“无心”,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挟雨倒回,避山横转”,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世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表达了离别的忧伤与对自然的向往,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哲理与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子规:象征离愁别绪,常与春末夏初的时节相联系。
  • 草深:象征生活的复杂与困扰。
  • 雨与风:代表自然的力量,隐喻人生的无常。
  • 渔叟:象征对生活的淡泊与安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子规声裹半晴阴”中“裹”的意思是?
    A. 包裹
    B. 包含
    C. 依附
    D. 装饰

  2. “酒到离边不标斟”中“标斟”意指?
    A. 细细斟酌
    B. 倒酒
    C. 享受
    D. 赠酒

  3. 诗中“渔叟”象征什么?
    A. 知识渊博
    B. 对生活的淡泊
    C. 追求财富
    D. 自我放纵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展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之情。
  • 《月夜忆舍弟》杜甫: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离愁。

诗词对比

  • 洪咨夔的《晚晴》与李白的《静夜思》,前者更倾向于描绘自然与人情的交融,后者则专注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伤,但表现手法与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宋代诗人研究》
  • 《诗词鉴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