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时间: 2025-01-26 04:14:11

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

成书与後世,愤悱聊自释。

领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

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孔鸾负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锯间,悠然止而食。
成书与後世,愤悱聊自释。
领略非一家,高辞殆天得。
虽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岂啻相十百。

白话文翻译:

孔鸾(即司马迁)承载着文化的重担,不忍心把自己的才华留在枯燥无味的环境中。
我叹息你在刀锯之间,竟能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
成书留给后世,虽然心中愤懑,但也算自我解脱。
对文学的领悟并非只有一家之言,高尚的辞句仿佛来自于天地之间。
即便是微不足道的樊父(樊哙),也不失孟子的刚正。
那些自私的人,欺骗他人,难道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吗?

注释:

  • 孔鸾:指司马迁,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 枳棘:形容艰苦困苦的环境。
  • 刀锯间:指困境或艰难处境。
  • 愤悱:心中愤懑不平的情绪。
  • 樊父:指樊哙,虽为小人物,但也有其正直之处。
  • 孟子:指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以正直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以其深刻的改革思想和诗词作品而闻名。他的诗风格独特,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面对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成就与困境时,表达了对知识分子的关切与赞美,反映了他对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司马迁为主题,展现了他在艰难困苦中追求真理与文化传承的精神。王安石通过对司马迁的赞美,表达了对知识分子在逆境中坚守信念、追求理想的钦佩。诗中提到的“悠然止而食”,不仅表达了对司马迁淡泊名利的态度,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观。

王安石在诗中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历史思考,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自私行为的批判。诗句“成书与後世,愤悱聊自释”道出了他对历史的责任感,强调了文化作品在传承中的重要性。整体看,此诗不仅是对司马迁的礼赞,更是对所有追求真理、坚守信念人们的鼓舞,具有人文关怀与历史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孔鸾负文章:司马迁承载了历史与文化的重任。
  2. 不忍留枳棘:不愿意让自己的才华局限于困苦的环境。
  3. 嗟子刀锯间:叹息他在困境中仍能保持从容。
  4. 悠然止而食:指在艰难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5. 成书与後世:成就了传世之作,留下文化遗产。
  6. 愤悱聊自释:尽管心中愤懑,但也通过创作获得了释然。
  7. 领略非一家:对于文学的理解并非单一。
  8. 高辞殆天得:高尚的辞句宛如来自天地。
  9. 虽微樊父明:即使是小人物也有其正直之处。
  10. 不失孟子直:不失儒家正直的精神。
  11. 彼欺以自私:批评那些自私自利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刀锯间”比喻艰难处境。
  • 对仗: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排比:通过对称的结构强调诗中人物的德行与价值。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司马迁等知识分子的赞美,强调了在逆境中坚持真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批判了自私自利的行为,展现了王安石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孔鸾:代表文化的传承者。
  • 刀锯:象征困境与挑战。
  • :象征内心的满足与安宁。
  • 成书:象征文化的积累与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孔鸾”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司马迁
    • C. 樊哙
  2. “刀锯间”象征着什么?

    • A. 富贵
    • B. 困境
    • C. 休闲
  3.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个人的成就
    • B. 文化的传承与责任
    • C. 自私自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史记》:司马迁的代表作,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 《岳阳楼记》:范仲淹的作品,展现了历史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司马迁》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安石更关注于文化的传承与责任,而李白则倾向于豪放与自由的个性表达。两者在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却都展现了对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史记》相关研究论文
  • 相关文学史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