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州杂感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4:29: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人丁分上下,有丁苦无田。
算缗但计口,不问陌与阡。
当其催科时,比户最可怜。
土窑一破甑,弃之远播迁。
人去丁不去,籍在焉得蠲。
邻里代之输,展转相株连。
及其岁已久,他乡长曾元。
忽闻踪迹存,重趼敛丁钱。
我欲除此困,税额防虚悬。
绘图思郑侠,悯此芃独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讲述了人丁的分布状况,有的人有丁口却没有耕地,计算税收时只看口数,而不考虑土地的亩数。在催征税款的时候,最可怜的就是那些没有土地的户人。一个破旧的土窑,没人再去使用,最终被抛弃而迁走。人虽然走了,丁口却留在了户籍上,如何能免除负担呢?邻里之间代替交税,互相牵连,形成了连锁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身在他乡的长辈也渐渐消失。偶然听说他们的踪迹依然存在,却又因重税而叹息。我希望能摆脱这种困境,税额却仍虚悬在空中。于是,我想起了郑侠,心中对这孤独的命运产生了同情。
注释
- 人丁:指人家口,即家庭的人口。
- 陌与阡:陌,是田间的小路;阡,是田地。此句意在强调土地的缺乏。
- 催科:催征税款。
- 甑:蒸饭用的器具,此处比喻象征破损的生活。
- 籍:户籍,指户口登记。
- 蠲:免去,解除负担。
- 展转相株连:指家庭之间互相牵连,负担加重。
- 郑侠:古代著名的侠义人物,象征对不公的反抗和帮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以垲,清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诗作多反映当时社会的苦难与民生的艰辛。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清代,社会动荡,民生困苦,诗人通过对人丁与土地、税负之间关系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民众的无奈。
诗歌鉴赏
《隰州杂感 其二》是一首充满社会关怀的诗作,透过对人丁、土地和税收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对人丁与土地的对比,揭示了许多人口众多却没有耕地的悲惨现实,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社会制度的不满。诗人在催征税款时,指出那些没有土地的家庭最为可怜,表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描绘土窑的破损,隐喻了生计的困窘与日渐衰败的生活状态。此时“人去丁不去”的表述,深刻地反映了户籍制度带来的负担,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不公。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他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因重税而感到无奈的心情。借助对郑侠的思考,诗人展现了他渴望改变现状的愿望,也流露出一种对侠义精神的向往与敬仰。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传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丁分上下,有丁苦无田:描绘出人口分布的悲惨现状,强调个体的苦难。
- 算缗但计口,不问陌与阡:讽刺税收制度只问口数而不问土地,指出其不公。
- 当其催科时,比户最可怜:在税款催征时,那些无田的家庭最为无助。
- 土窑一破甑,弃之远播迁:比喻生活困顿,破旧的土窑象征着失去的希望。
- 人去丁不去,籍在焉得蠲:即使人离开,户籍仍在,难以解除负担。
- 邻里代之输,展转相株连:家庭间互相牵连,形成连锁反应。
- 及其岁已久,他乡长曾元:时间流逝,老一辈的身影已不复存在。
- 忽闻踪迹存,重趼敛丁钱:偶然听说他们的存在,却因重税而感到无奈。
- 我欲除此困,税额防虚悬:渴望摆脱困境,然而税负仍悬而未决。
- 绘图思郑侠,悯此芃独先:想起郑侠,表达对孤独命运的同情。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土窑一破甑”暗喻破碎的生活。
- 对仗:如“人去丁不去”形成对比,增强表达的力量。
- 拟人:通过“籍在焉得蠲”赋予户籍以情感,使人感同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与对民生困艰的深切同情,展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渴望与对侠义精神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人丁:象征着家庭的繁衍与个体的命运。
- 土窑:代表着贫困与失落的生活状态。
- 税收:象征着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压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人丁分上下”,主要是指什么?
- A. 人口数量
- B. 家庭收入
- C. 土地面积
- D. 社会地位
-
“算缗但计口”是对什么现象的批评?
- A. 政府征税不公
- B. 农民的辛苦
- C. 乡村的变化
- D. 亲情的淡薄
-
诗中提到“我欲除此困”,诗人想要摆脱什么?
- A. 生活的孤独
- B. 高额的税负
- C. 社会的不公
- D. 对亲人的思念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表达了对祖国和民生困境的关切。
- 《游子吟》孟郊:反映了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钱以垲的《隰州杂感 其二》都表现了对社会动荡与民生苦难的深刻反思,但杜甫的作品更加悲怆,展现了对国家与人民命运的忧虑,而钱以垲则更侧重于个体的困境与对不公的控诉。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