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
时间: 2025-02-04 17:03: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
白居易 〔唐代〕
竹桥新月上,水岸凉风至。
对月五六人,管弦三两事。
留连池上酌,款曲城外意。
或啸或讴吟,谁知此闲味。
回看市朝客,矻矻趋名利。
朝忙少游宴,夕困多眠睡。
清凉属吾徒,相逢勿辞醉。
白话文翻译
在竹桥上新月高悬,水边凉风徐来。
五六个人在月下,奏着几声管弦乐。
留恋在池边饮酒,心情畅快得意于城外。
有人高歌,有人吟咏,谁能理解这份闲适的乐趣?
回头看看那些市井的客人,忙忙碌碌追逐名利。
早晨少有宴游,晚上常常困倦入睡。
这一份清凉只属于我们,聚会时不要拒绝醉意。
注释
- 竹桥:用竹子搭建的桥,象征自然与清新。
- 新月:指刚刚形成的新月,象征着希望和宁静。
- 管弦:管乐和弦乐,指音乐的演奏。
- 留连:留恋、依依不舍。
- 款曲:指心情舒畅的情绪和心境。
- 矻矻:疲惫不堪的样子,形容忙碌。
- 市朝客:指忙于世俗事务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易懂、情感真挚著称,常关注民生疾苦,倡导诗歌的社会功能。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白居易在晚年与友人聚会的闲暇时光,反映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忙生活的批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是一个凉爽的夏夜,诗人与友人在池边饮酒作乐,展现了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是一首抒发闲适生活的诗作,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和诗人与友人的聚会,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漠和对友谊的珍视。首句“竹桥新月上,水岸凉风至”,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营造了一个清新宜人的氛围,为后文的宴饮活动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与友人们在月下饮酒作乐,展现出一种自在轻松的生活态度。
在诗的中后部分,诗人通过对比市朝客的忙碌与自己的闲适,表达了对社会浮躁生活的反思。诗中提到的“矻矻趋名利”,显示出诗人对追逐名利的厌倦,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清凉属吾徒,相逢勿辞醉”,进一步强调了友谊的重要性,以及在闲适时光中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的乐趣。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流畅,情感上真挚自然,体现了白居易一贯的风格:关注生活、珍视友情、反思社会。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能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竹桥新月上:描绘出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观。
- 水岸凉风至:进一步渲染凉爽的环境。
- 对月五六人:描写聚会的人数,营造出轻松的氛围。
- 管弦三两事:意指音乐的演奏,增添了诗意。
- 留连池上酌:表达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 款曲城外意:暗示诗人心向自由的愿望。
- 或啸或讴吟:展示聚会的生动场面。
- 谁知此闲味:提问,表达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 回看市朝客:对比世俗生活,突出诗人心境。
- 矻矻趋名利:形象地描绘忙于追求名利的人。
- 朝忙少游宴:强调忙碌的生活状态。
- 夕困多眠睡:描绘疲惫的生活。
- 清凉属吾徒:强调与友人共享的闲适。
- 相逢勿辞醉:呼吁友人畅饮,享受此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桥、新月等自然元素比作宁静的生活背景。
- 对仗:如“朝忙少游宴,夕困多眠睡”,形成和谐的节奏感。
- 排比:通过“或啸或讴吟”表现聚会的多样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桥:象征自然和宁静。
- 新月:象征希望和美好。
- 凉风:象征舒适与放松。
- 酒:象征友谊与欢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桥”象征什么? A. 繁华
B. 宁静
C. 忙碌 -
诗人对市朝客的态度是什么? A. 仰慕
B. 讽刺
C. 无所谓 -
最后两句中,诗人希望朋友们做什么? A. 一起游玩
B. 共同饮酒
C. 讨论诗词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饮中八咏》
- 孟浩然的《春晓》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张常侍池凉夜闲宴赠诸公》与李白的《将进酒》:两首诗均表达了对饮酒的喜爱,但白居易更注重闲适的氛围,而李白则更多的是豪放与奔放的情感。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