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微之》

时间: 2025-01-27 03:21:47

干时久与本心违,悟道深知前事非。

犹厌劳形辞郡印,

那将趁伴著朝衣。

五千言里教知足,三百篇中劝式微。

少室云边伊水畔,比君校老合先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别微之
白居易 〔唐代〕

干时久与本心违,
悟道深知前事非。
犹厌劳形辞郡印,
那将趁伴著朝衣。
五千言里教知足,
三百篇中劝式微。
少室云边伊水畔,
比君校老合先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长期官场生涯中与自己内心的追求产生了矛盾,深刻领悟到以前的种种经历都是错的。虽然厌倦了官场的烦劳,却又无法轻易放弃那份荣耀的官职。在浩瀚的文章中,他教导人们要知足,而在三百篇诗文中,他劝人们要淡泊名利。诗的最后,他提到少室山云边和伊水河边,暗示自己希望能早日回归田园生活,以便与友人共享宁静。

注释:

  • 干时:指时间的流逝,可能意指“干戈”或“岁月”的意思。
  • 郡印:指担任地方官的印章,象征着官职。
  • 知足:强调满足于现状,减少欲望。
  • 式微:意指衰退、变淡,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事物的消亡。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少室云边”和“伊水畔”是地理意象,少室山是名山,伊水则是有名的河流,二者都象征着清雅、宁静的生活环境,与诗人追求的归隐生活相契合。诗中提到的“五千言”和“三百篇”则可能指的是《道德经》和《诗经》,用以强调诗人对知足和淡泊名利的理解和传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闻名。他的诗歌题材丰富,涉及爱情、生活、政治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他在任职期间感受到官场的种种压力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因此写下此诗,以表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留别微之》这首诗通过白居易对自己内心矛盾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他在官场与个人理想之间的挣扎。诗的开头“干时久与本心违”便道出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本心的追寻。随着岁月的流逝,他逐渐意识到过去的种种经历并不是真正的自我,内心的觉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选择。

接下来的几句,白居易更是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犹厌劳形辞郡印”,显示出他对官职的无奈与不满。而“那将趁伴著朝衣”则隐喻他对身处权力中心的无所适从,表达了他希望能够摆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的最后几句描绘了他理想中的隐居生活,少室山和伊水的意象,勾勒出一种清雅脱俗的生活状态。整首诗以白居易特有的平易直白的语言,深刻反映了他在官场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展现了其对人生意义的探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干时久与本心违:时间的流逝使得我与内心的真实想法渐行渐远。
  2. 悟道深知前事非:经过深思熟虑,才意识到过去的种种经历都是错误的。
  3. 犹厌劳形辞郡印:我依然厌倦忙碌的生活,想要辞去官职。
  4. 那将趁伴著朝衣:我又怎能轻易地放下这身朝廷的衣服呢?
  5. 五千言里教知足:在古籍中教人要懂得满足。
  6. 三百篇中劝式微:在诗文里劝导人们要淡泊名利。
  7. 少室云边伊水畔:在少室山的云边和伊水河畔。
  8. 比君校老合先归:希望能早日归去,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例如“犹厌劳形”和“那将趁伴”,形成工整的对仗句式。
  • 意象:山水意象(少室云、伊水)与人生感悟结合,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归隐理想的向往,揭示了白居易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追求平淡生活的愿望。

意象分析:

  • 少室云边:象征清幽的环境,代表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
  • 伊水畔:代表着安静与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与诗人内心渴求的归隐生活相呼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内心矛盾?
    A. 对官场的热爱
    B. 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C. 对金钱的追求
    D. 对朋友的依恋

  2. “五千言里教知足”中“五千言”指的是什么?
    A. 《道德经》
    B. 《诗经》
    C. 《庄子》
    D. 《论语》

  3. 本诗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什么?
    A. 诗人对爱情的追求
    B. 诗人对权力的渴望
    C.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对归隐的向往
    D. 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1.B 2.A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归园田居》 陶渊明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白居易的这首诗更加强调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而陶渊明则更直接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两者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白居易的作品更具社会背景的反思,陶渊明则更显个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