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分飞》

时间: 2025-02-04 18:46:12

一自西楼弹别泪,尽是教人不寐。

谩省前头事,者回知更添憔悴。

几度宵寒惊翠被,望断云屏十二。

心上浑无计,梦痕犹近欢成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分飞
一自西楼弹别泪,
尽是教人不寐。
谩省前头事,
者回知更添憔悴。
几度宵寒惊翠被,
望断云屏十二。
心上浑无计,
梦痕犹近欢成坠。


白话文翻译:

在西楼独自弹奏离别的曲子,泪水止不住流下,尽是让人辗转难眠。无端地回想早前的事情,更让心头添上了几分憔悴。几次寒夜惊醒,打乱了我温暖的被子,望着那遥远的云屏,心中无尽的思念。心中无计可施,梦中的痕迹依然近在咫尺,却已经化作了无尽的失落。


注释:

  • 西楼:指的是高楼,可能是作者在此处弹琴、思念的地方。
  • 弹别泪:弹奏离别的曲子,泪水流下,表达伤感。
  • 不寐:不能入睡,形容内心的焦虑与思念。
  • 谩省:无端地回想。
  • 憔悴:形容因忧伤而显得消瘦、疲惫。
  • 翠被:指的是被子,可能是绿色的。
  • 云屏:形容远处的云彩如屏风一般,遥不可及。
  • 梦痕:梦中的痕迹,表示思念的情感。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西楼”、“云屏”等意象,传达了离愁别绪的深沉情感,符合古代诗词中常见的孤独与思念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袁克文,清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优美的词句著称。其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擅长描绘离别与思念的情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离别的时刻,可能与朋友、爱人或家人的分离有关。袁克文通过音乐与诗歌抒发内心的孤独和深切的思念。


诗歌鉴赏:

《惜分飞》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深刻表达了离别之痛。诗的开头即以“西楼弹别泪”揭示了作者的情感状态,情感的深沉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的情绪弥漫着一种轻愁,令人感同身受。

“尽是教人不寐”一句,描写了因思念而无法入眠的心境,展现了深切的情感。诗人无意中回想往昔,却又徒增伤感,恰如现实中人们常常在寂静的夜晚被回忆所困扰。特别是“几度宵寒惊翠被”一句,生动地描绘了夜深人静时,心事重重的孤独感,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与不安。

最后两句“心上浑无计,梦痕犹近欢成坠”,则是对未来的无奈与失落,梦中的欢愉已经化为泡影,随着离别的加深,心中的期盼也随之消逝,令人心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传达,使读者领悟到离别的苦楚与思念的深邃,展现了袁克文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自西楼弹别泪”:描绘了在西楼独自弹奏离别曲时眼泪流下的情景,表明悲伤和孤独。
    • “尽是教人不寐”:表达了因为思念而失眠的痛苦。
    • “谩省前头事”:无意中回忆过去的事情,增加了心中的忧愁。
    • “者回知更添憔悴”:知道回忆只会让自己更加憔悴。
    • “几度宵寒惊翠被”:几次寒冷的夜晚惊醒,打乱温暖的被子,表现出内心的焦虑。
    • “望断云屏十二”:眼望远方的云彩,思念之情无法割舍。
    • “心上浑无计”:心中无计可施,表明无助和绝望。
    • “梦痕犹近欢成坠”:梦中那份欢乐已然破灭,留下失落的痕迹。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屏”比喻遥不可及的思念。
    • 拟人:如“梦痕”赋予梦境情感,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称感,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离别的痛苦与思念的深沉,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


意象分析:

  • 西楼:象征思念的地方,常与孤独感结合。
  • 别泪:代表离别时的伤感。
  • 翠被:温暖的象征,与寒夜的对比凸显了孤独的感受。
  • 云屏:象征遥远的思念与不可触及的美好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西楼”指的是? a) 一座宫殿
    b) 一座高楼
    c) 一条河流
    d) 一片森林

  2. “尽是教人不寐”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疲惫
    c) 思念与忧伤
    d) 无聊

  3. “梦痕犹近欢成坠”中的“欢”指的是什么? a) 过去的快乐时光
    b) 未来的希望
    c) 朋友的陪伴
    d) 自然的美景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离愁与思念的情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了离别的伤感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词对比

  • 袁克文的《惜分飞》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离别的痛苦,但袁克文更侧重于个人的孤独与思念,而李清照则更加强调对逝去爱的无奈与追忆。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