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五十无闻将六十,不才孤负宠恩深。惟应一片清秋月,解照平生报主心。
白话文翻译
年过五十却无声名,快到六十却仍然无才,孤单一人辜负了主人的深厚恩情。惟愿那皎洁的秋月,能明亮照耀我一生对主人的报答之心。
注释
- 五十无闻:五十岁时仍然没有名声。
- 六十:指六十岁,表示年纪渐长。
- 不才:指自己没有才华。
- 孤负:辜负、辜负了他人的期望。
- 宠恩深:受到了主人的深厚恩情。
- 清秋月:指秋天的明月,象征清冷和明亮。
- 解照:能够照亮、照耀。
- 平生:一生。
- 报主心:对主人的感恩之心。
典故解析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秋月”常常在古代诗词中用来象征孤独与思念,表达诗人对理想和报答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因其卓越的才华和清白的品德而受到尊重。他在明成祖朱棣时期任职,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政治事务。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士奇晚年,当时他对自己的成就感到不满,对未能报答主人的恩情充满愧疚。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诗歌鉴赏
《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二》是一首表达深厚情感的诗作,诗人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反思。开头两句“无闻将六十”表露了诗人对自己年华流逝的无奈与焦虑,年过五十却没有成就,似乎将来也不太可能有所改变,这种自我否定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
然而,接下来的“惟应一片清秋月”则转向了一种希望与追求,清秋月象征着明亮与清澈,代表着诗人内心那份对主人的感恩之情。此处使用了“照”字,强调了希望借助月光来照亮自己一生的报恩之心,表现了对理想和信念的坚持。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不失温暖的希望,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深厚的情感基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十无闻将六十:诗人自述年过五十仍无名声,暗示个人成就的失落与人生的思考。
- 不才孤负宠恩深:对自己才华的自谦以及对主人的恩情感到愧疚,反映了忠诚的品质。
- 惟应一片清秋月:将秋月作为象征,表达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 解照平生报主心:期待秋月能照亮自己的感恩之心,表现出诗人对主人的深厚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秋月”作为内心情感的象征,增强了诗歌的意象。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反复:重复表达对主人的感恩之情,使情感更为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自身成就的反思与对主人的感恩,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表达了对理想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清秋月:象征着孤独与思念,代表着光明与希望。
- 五十、六十:象征着人生的阶段,反映时间的流逝和对成就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杨士奇在五十岁时感到怎样?
- A. 有成就
- B. 无声名
- C. 非常自信
- D. 受宠若惊
-
“清秋月”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孤独
- B. 恩情
- C. 失落
- D. 富贵
-
诗人对主人的态度是?
- A. 感激
- B. 忘记
- C. 轻视
- D. 疏远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涉及月亮的意象,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宣泄与孤独的享受。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家国情怀与思念之情,相较于杨士奇的感恩之情,更多地体现了对亲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以上内容对于《非所秋夕寄示康甥 其二》的理解与学习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古典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