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萼红 芦雁》
时间: 2025-02-04 16:16: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萼红 芦雁
作者: 丁宁 〔近代〕
渺天涯,正关河秋老,霜信到蒹葭。
掠水横斜,临风断续,残梦时绕平沙。
尽消受菰青露冷,背落日分影别昏鸦。
永夜孤怀,伴砧随月,凄迸哀笳。
江上偶逢边侣,问前经游处,是也非耶。
迷垒云黄。垂烟黍熟,清景犹忆些些。
漫惆怅衡阳望杳,怕潇湘归去已无家。
寂寞荒江岁晚,还倚芦花。
白话文翻译:
在这渺远的天涯,正值关河的秋天渐老,霜信传到了芦苇丛中。
水面上微风掠过,水波横斜,带着残留的梦境时常萦绕在平沙之上。
一切都在消逝,菰的青露渐冷,背后落日的余晖与昏鸦分开影子。
漫漫长夜,我孤独的心情,伴随着月光下的砧声,凄凉地迸发出哀笳。
在江边偶然遇到旧友,问起往日的游历,是否是这样那样呢?
迷雾弥漫,黄云低垂,垂着烟雾的黍子已成熟,清新的景象仍历历在目。
我漫无目的地惆怅,遥望衡阳的方向,害怕潇湘的归去已无家可归。
在这寂寞的荒江岁末,我只能依偎着芦花。
注释:
- 渺天涯:形容远方的天空,表达孤独感。
- 霜信:秋霜的信号,象征天气的变凉。
- 蒹葭:芦苇,常用来象征孤独和凄凉。
- 菰:水生植物,常生长在湿地。
- 砧:砧板,古时用于敲打衣物的工具。
- 哀笳:笳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哀笳即形容悲伤的音乐。
- 潇湘:指湘江地区,常用来代表故乡或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丁宁,近现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山水和人情,作品多有细腻的情感表达。
创作背景: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丁宁的诗歌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尤其是在秋冬季节,思乡之情愈加浓烈。
诗歌鉴赏:
这首《一萼红 芦雁》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开头“渺天涯,正关河秋老”引入了一个广阔的背景,给读者带来一种渺小而孤独的感觉。随着诗句的推进,水面、芦苇、菰青露等意象交织,形成了一幅秋天的画卷,展现出自然的冷清与苍凉。
诗中“背落日分影别昏鸦”的描写,将时光的流逝和孤独的情感结合,落日的余晖与昏鸦的影子,象征着生命的离散与无常。接下来的“永夜孤怀,伴砧随月,凄迸哀笳”,通过砧声与月光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情绪,似乎在表达对过往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在与友人相逢的描写中,提到了游历的反思,展现了人生的选择与迷惘。而“怕潇湘归去已无家”则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归宿的焦虑。结尾“寂寞荒江岁晚,还倚芦花”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高潮,显现出对大自然的依赖与无奈,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渺天涯,正关河秋老,霜信到蒹葭。”:描绘了辽阔的天际和秋天的来临,感受到季节的变迁与孤独。
- “掠水横斜,临风断续,残梦时绕平沙。”:水波荡漾,风中带着梦境,蕴含着对往昔的思念。
- “尽消受菰青露冷,背落日分影别昏鸦。”:描绘了秋天的寒冷与日落时分的孤独影子。
- “永夜孤怀,伴砧随月,凄迸哀笳。”:长夜伴随着砧声,凄凉的音乐反映了内心的孤寂。
- “江上偶逢边侣,问前经游处,是也非耶。”:与友人相遇,讨论往昔的经历,生出疑惑。
- “迷垒云黄。垂烟黍熟,清景犹忆些些。”:描绘了乡间的丰收与对美好记忆的怀念。
- “漫惆怅衡阳望杳,怕潇湘归去已无家。”: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的丧失。
- “寂寞荒江岁晚,还倚芦花。”:在岁尾的荒凉江边,依靠芦花感受孤独。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赋予自然物象以情感,使情景交融。
- 对仗:如“掠水横斜,临风断续”,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孤独的深刻体验。
意象分析:
- 天涯:象征着遥远与孤独。
- 蒹葭:代表着生命的脆弱和孤独。
- 菰青露:象征着寒冷与生命的消逝。
- 砧声:象征着日常生活中的孤独与思念。
- 潇湘:代表故乡,寄托了浓厚的思乡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霜信”指的是什么季节的到来?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江上偶逢边侣”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欢愉
B) 怀旧与迷惘
C) 失落
D) 无奈 -
诗中提到的“潇湘”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长江
B) 湘江
C) 黄河
D) 道教圣地
答案:
- C) 秋天
- B) 怀旧与迷惘
- B) 湘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丁宁的《一萼红 芦雁》都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人生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而丁宁的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两者在意象和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近现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丁宁诗集》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一萼红 芦雁》的诗意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