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题竹青女郎祠》

时间: 2025-01-10 22:59:17

殿云鲜,庭树绿。

幡袅溪风,溪水明如玉。

游女穿花高髻矗。

踏破红裙,争唱迎神曲。

梦来犀,春去速。

月照苍梧,夜夜啼湘竹。

何似小姑居处独。

紫燕双飞,时把晴丝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苏幕遮 题竹青女郎祠
作者: 沈谦 〔明代〕

殿云鲜,庭树绿。
幡袅溪风,溪水明如玉。
游女穿花高髻矗。
踏破红裙,争唱迎神曲。
梦来犀,春去速。
月照苍梧,夜夜啼湘竹。
何似小姑居处独。
紫燕双飞,时把晴丝触。

白话文翻译:

殿前的云彩鲜艳如新,庭院里的树木郁郁葱葱。
飘动的幡旗在溪风中摇曳,溪水清澈明亮宛如美玉。
游女们穿着花衣,高高的发髻屹立不倒。
她们踩着红裙,争相高歌迎接神明的曲子。
梦中犀牛隐现,春天来得太快就又过去了。
明月照耀着苍梧山,夜夜都能听到湘竹的啼鸣。
哪里比得上小姑她独自居住的情景?
紫燕双双飞舞,时不时轻拂着晴空的丝线。

注释:

  • 殿云鲜: 殿前的云彩鲜亮。
  • 幡袅溪风: 幡旗在溪风中轻轻摇摆。
  • 游女: 游玩、嬉戏的女子。
  • 高髻: 高耸的发髻。
  • 踏破红裙: 踩着鲜艳的红裙。
  • 争唱迎神曲: 争先恐后地唱着欢迎神明的歌曲。
  • 梦来犀: 梦中出现的犀牛,象征着某种难以捉摸的美好事物。
  • 月照苍梧: 月光照耀着苍梧山,暗示孤独与思念。
  • 紫燕双飞: 紫燕成双飞舞,象征着欢愉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谦,明代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优雅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沈谦在某次游历中,经过竹青女郎祠时,受到环境的启发而作。诗中展现了对女郎的敬仰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苏幕遮 题竹青女郎祠》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与对女性美的赞美。诗中“殿云鲜,庭树绿”开篇即以清新明快的色彩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场景,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接下来描写游女们的神态和装束,细致入微,仿佛让人看到了她们在欢快地迎接神明的情景。诗中“踏破红裙,争唱迎神曲”更是生动地表现出女子们的活泼与热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的情感在最后几句中有了转折,由欢快的景象转向了孤独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在欣赏美的同时,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中“月照苍梧,夜夜啼湘竹”一联,通过月光与啼鸣的结合,营造出了一种孤寂而又抒情的氛围,令人思索。最后的“何似小姑居处独”,则流露出诗人对独处生活的思考与感慨,表达了一种对自由和孤独的复杂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殿云鲜,庭树绿: 描述了明亮的天空与生机勃勃的树木,营造出明媚的环境。
  • 幡袅溪风,溪水明如玉: 形象地描绘了溪水清澈的美丽,增强了自然的诗意。
  • 游女穿花高髻矗: 突出女子的美丽与妩媚,展现出一种生活的活力。
  • 踏破红裙,争唱迎神曲: 通过动作和声音的描绘,表现了欢庆的场面。
  • 梦来犀,春去速: 表达了时间流逝的无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月照苍梧,夜夜啼湘竹: 描绘了孤独的夜晚与自然的呼应,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何似小姑居处独: 反思对孤独生活的理解与感受。
  • 紫燕双飞,时把晴丝触: 结尾以燕子的双飞,象征着美好的希望与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 “溪水明如玉”,将溪水与玉石相提并论,形象生动。
  • 拟人: “夜夜啼湘竹”,使竹子似乎具有人情,增添了活力。
  • 对仗: 诗句中常见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之美和女性之美,表达了生命的欢愉与孤独之间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在欣赏美好事物的同时,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意象分析:

  • : 象征自由与变幻,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红裙: 代表青春与活力,展现了游女的美丽。
  • 月亮: 象征孤独与思念,常常引发诗人的感慨。
  • 燕子: 象征春天与希望,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殿云鲜”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景? A. 昏暗的夜晚
    B. 明亮的白天
    C. 细雨纷飞
    D. 寒冷的冬天

  2. 诗中提到的“游女”是指什么? A. 僧侣
    B. 农妇
    C. 游玩嬉戏的女子
    D. 老人

  3. “月照苍梧”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D. 自豪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李清照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洪基

诗词对比: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与《苏幕遮》都表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偏向于对爱情的思考,而沈谦的《苏幕遮》则更多展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思索。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沈谦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