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凫行》
时间: 2025-01-10 22:44:2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凫行
杜甫 〔唐代〕
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
化为白凫似老翁。
故畦遗穗已荡尽,
天寒岁暮波涛中。
鳞介腥膻素不食,
终日忍饥西复东。
鲁门鶢鶋亦蹭蹬,
闻道如今犹避风。
白话文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到那只黄鹄飞得比五尺高的孩子还要高,
如今却化作一只白凫,看上去像个老翁。
曾经的田畦上,遗留下来的穗子已经荡然无存,
寒冷的天,岁末的波涛中,依然摇荡不定。
鳞介类的鱼虾腥膻味道根本不愿意吃,
整天忍着饥饿,东奔西跑。
鲁门的鶢鶋(小鸟)也在蹭蹬不已,
听说如今仍然在躲避风寒。
注释:
- 黄鹄:一种大雁,象征高飞的志向。
- 白凫:白色的野鸭,形象与黄鹄形成对比。
- 故畦:古老的田地,指曾经种过庄稼的地方。
- 鳞介:鱼虾等水生动物,腥膻味指其气味。
- 鲁门:可能指鲁国,古代地名,象征家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常常表达对国家和民众的关怀。
创作背景:
《白凫行》创作于杜甫晚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众生活困苦。诗中通过黄鹄与白凫的对比,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白凫行》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杜甫以黄鹄的高飞与白凫的沉沦,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立。开篇用“君不见”引导读者关注,形成一种引导式叙述。诗中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寒冷与荒凉,突出了人们在艰难环境中的无奈与挣扎。尤其是“整天忍饥西复东”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困境。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悲凉的情感,既有对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状的无奈,表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不见黄鹄高于五尺童:用黄鹄的高飞比喻理想的远大。
- 化为白凫似老翁:黄鹄的落魄与衰老暗示现实的无情。
- 故畦遗穗已荡尽:田地的荒凉象征着希望的破灭。
- 天寒岁暮波涛中:寒冷和岁末的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
- 鳞介腥膻素不食:描绘了生存环境的艰难。
- 终日忍饥西复东:表现人们的无奈与饥饿。
- 鲁门鶢鶋亦蹭蹬:鲁门的鸟象征着家园的失落。
- 闻道如今犹避风:暗示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修辞手法:
- 对比:黄鹄与白凫形成鲜明对比,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拟人:将自然界的状态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意象: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加深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鹄:象征理想与追求。
- 白凫:象征失落与无奈。
- 波涛:暗示生活中的波折与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白凫行》主要反映了什么样的主题?
- A. 自然景观
- B.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C. 个人情感
-
诗中“鳞介腥膻素不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食的渴望
- B. 生存的艰难
-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出自杜甫,表现了战乱中的忧国情怀。
- 《登高》: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白凫行》对比:李白强调豪放和追求,杜甫则注重现实与忧虑,体现出两位诗人的不同风格和情感。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