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秋笛
作者: 杜甫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
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
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
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
白话文翻译:
清商的乐声快要结束了,奏出的曲子让人感到心痛,仿佛沾染了鲜血。
想起过去的悲伤,征战归来的人的白骨如同归家。
相遇时恐怕会过于伤感,所以故意让声音微弱。
不见天边秋云的动静,只有悲风轻轻吹拂着。
注释:
- 清商: 古代一种清雅的乐器,象征高洁的音乐。
- 欲尽奏: 快要结束演奏。
- 苦血沾衣: 形容音乐带来的悲伤与痛苦,仿佛血迹沾染了衣服。
- 伤心极: 极度悲伤。
- 征人白骨: 指在外征战的人,归来时只剩下白骨,暗指战争的残酷。
- 相逢恐恨过: 相遇时惧怕因过于悲伤而互相怨恨。
- 发声微: 故意让声音变得微弱。
- 秋云动: 秋天的云彩,象征秋天的景象。
- 悲风稍稍飞: 悲伤的风轻轻吹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生活在动乱的时代,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沉郁,常常关注社会民生,反映战争带来的苦难。
创作背景:
《秋笛》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在战乱中目睹了生灵涂炭的惨状,感受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深重影响。通过对乐声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痛苦的深切思考和忧虑。
诗歌鉴赏:
《秋笛》以清商的乐声开篇,乐声的消逝引发了诗人对战争苦难的感慨。第一句中的“清商欲尽奏”不仅仅是音乐的结束,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接下来的“奏苦血沾衣”,则将乐声与鲜血相连,暗示了在战乱中的凄凉与无奈。诗人通过“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表达了对未来的忧虑,战争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创伤,还有精神的折磨。“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则揭示了诗人与友人相逢时的复杂心情,既有重逢的喜悦,又有对往昔的伤感,因此故意使声音微弱,表达心中的哀痛与惆怅。最后一句“不见秋云动,悲风稍稍飞”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展现出一种无奈与绝望的情感。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反映了杜甫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商欲尽奏: 开篇点出音乐的临近结束,暗示一种即将消逝的美好。
- 奏苦血沾衣: 通过苦涩的音乐,表达内心的痛苦,音乐与血的交融象征着战争的无情。
- 他日伤心极: 未来的忧虑,伤痛深入心灵。
- 征人白骨归: 战争带来的残酷,征战归来的不仅是士兵,还有他们的亡魂。
- 相逢恐恨过: 朋友重逢却因悲伤而感到怨恨,复杂的人际情感。
- 故作发声微: 故意让声音微弱,体现了内心的伤痛与无奈。
- 不见秋云动: 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悲伤形成鲜明对比。
- 悲风稍稍飞: 轻柔的悲风,似乎在诉说着内心的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清商的乐声比作即将消逝的美好,增添了哀愁的气氛。
- 对仗: 全诗在句式上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 “悲风稍稍飞”赋予了风以情感,使自然景象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音乐与自然景象的交融,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反思与对人世无常的感慨。主题围绕着人道主义关怀,彰显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与对苦难的深切同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商: 象征高雅与悲伤的音乐,带有哀伤的情感色彩。
- 白骨: 代表战死者的无情与残酷,揭示战争的惨烈。
- 秋云: 秋天的云彩,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悲风: 赋予风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氛围和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清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酒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舞蹈
d) 一种诗歌 -
“征人白骨归”中的“白骨”指的是什么? a) 归来的士兵
b) 战争的惨状
c) 诗人的朋友
d) 动物的尸体 -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哀伤
c) 愤怒
d) 快乐
答案:
- b) 一种乐器
- b) 战争的惨状
- b) 哀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杜甫的《秋笛》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探讨了孤独与感伤。李白通过酒与月亮表达对人生的洒脱,而杜甫则通过音乐与自然的描写,强调战争的痛苦与人间的悲哀。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下的深切思考。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与品读》